当前位置:首页>> 周易数理研究>>霍公文献
论《老子》“长生久视”之道
来源:整理 作者:霍斐然    时间:2020-3-5   浏览次数:1425

论《老子》长生久视之道

作者:霍斐然

绪论

  《老子道德经》五千言,一气呵成。早有汉河上公章句,随其自然段落,分为八十一章,用道家修炼之旨作注。历来解者不下数百家,各美其说,见仁见智,趣味不已!是一份中华大地宝贵的文化遗产。内容丰富,哲理渊深,注家虽众,尤有未尽之处。今以论老子长生久视之道为主题进行研讨。限于篇幅,略将拙见写出,用以就教于高明。

  《抱朴子·论仙篇》曰:若夫仙人,以药物养生,以数术延命,使内疾不生,外患不入,虽久视不死,而旧身不改,苟有其道,无以为难也。其中苟有其道,实即指老子长生久视之道的内容,是由养生摄生两个方面构成。养生可使内疾不生而健康长寿,摄生可使外患不入而保身延年。摄生一词,解者与养生之义误为一谈。今据《老子》第五十章原文原意为准,作为趋吉避凶,数术延命之内容解之。不敢与人苟同。

  拟目如下:
  一、养神练形,健身长寿
    (一)天元大丹,清静修炼。
    (二)人元金丹,阴阳修炼。
    (三)地元神丹,铅砂烧炼。
  二、摄生保命,趋吉避凶
    (一)用执大象,往而不害。
    (二)运用奇门,可无死地。
    (三)道立于一,抱一全生。
  三、结束

一、养生练形,健身长寿

  《抱朴子·释滞篇》曰:五千文虽出老子,然皆泛论较略耳!其中了不肯首尾全举其事,可承按者也。但暗诵此经,而不得要道,直为徒劳耳!《老子》第七十章说:吾言甚易知,甚易行,天下莫能知,莫能行。言有宗,事有君,夫惟无知,是以不我知。可见五千言不同于一般文史哲著作,另有一番奥秘所在,是属玄之又玄的学问,要弄懂它却也有些难度。被后世道家尊为丹经祖书,老子被尊为道祖,绝非偶然的事。道家的发展变化,又产生了道家、道教、内丹、外丹、南宫、符箓、避谷、服食、科醮、祈祷等十大派。道家颇重现实,提出此身不向今生度,更待何时度此身下手速修犹太迟的积极口号,并有一粒金丹吞入腹,我命由我不由天的生命探索理想,确是源于老子长生久视之道的发挥。长生久视之道即是健身长寿之术,是前人对生命奥秘探索的结果(由必然王国进入自由王国时谓之得道),并创造发明了三元丹法,理同法异,皆源出于《老子道德经》。天元大丹,清静修炼;人元金丹,阴阳修炼;地元神丹,铅砂烧炼。《大成捷要》曰:道德经,阴符经,是兼三元而言也。今按三元丹法对生命奥秘探索在《老子道德经》中的依据,分元简述如下。

  (一)天元大丹,清静修炼

  《老子》第十六章曰: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其复。夫物芸芸,各归其根,归根曰静,是谓复命。复命曰常,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凶。知常容,容乃公,公乃王,王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殁身不殆。

  此章是天元丹法,清静修炼原理依据。全真派盛传其说,有《邱祖小周天歌诀》静极而动兮!一阳来复,与《老子》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其复是一致的。重点在一个字上,即《易》之卦之义。

  夫物芸芸,各归其根,归根曰静,是谓复命。此实为倒插笔,申述观证得其的必经过程。从杂乱纷繁的事物之中解放出来,回到本来之处,才可以说入静。在清静之后,才可能回到生命的本源,叫做复命

  复命曰常,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凶。能够复命,算是已知道正常的修炼方法了,如果不知道正常的修炼方法,而去盲修瞎炼,就是妄作,难免失误,以致入魔之凶。

  知常容,容乃公,公乃王,王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殁身不殆。知常容者,知道正常修炼的法度内容。如《邱祖小周天歌诀》微阳初生兮,嫩而勿采;药物坚实兮,十五光盈;时当急采兮,莫教错过;久而望远兮,采之无成。此即正常修炼法度内容。者,为阳,为均布,二阳升之象。者,同旺,为三阳升,为乾卦,旺而有力,即药物坚实兮,十五光盈之象,时当急采兮,莫教错过者,为透三关,上泥丸之事。者,任督通,阖闭之机立,呼降吸升,周天通,百病消除,可以健身长寿。故曰道乃久。殁身不殆者,谓终身不遭病苦,可致无疾而终,尽其天年。并非不死,故曰长生久视,而不曰长生不死

  《老子》第四十章曰: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

  此章是老子功理功法的高度概括。字颇具深义,贯串于内外丹法之中。对。即是。顺是自然规律,水性下降,火性上升。是逆行,修炼者则反其顺而为逆,使水上而火降,顺则生人,逆则成仙之说,即此反者道之动,为修炼之关键原则也。

  弱者道之用即气功家所谓放松放松即是不用力,是无为。所谓为无为则无不治,其无为出来的。避免形神紧张,全体放下,静候阳生的体证原则之一。

  天下万物生于有即有种子,万物皆有种,无种不能生。《周易参同契》曰物无阴阳,违天背原,牝鸡自卵,其雏不全,乃一阴一阳之谓道,阴阳得配相交而后有生。洞宾曰腹内若无真种子,犹将热火煮空铛是也。

  有生于无者,一阳来复,自虚无中阴阳得配相交而来。一阳来复自虚无中来人皆易知,一阳来复自虚无中阴阳相交而来人易忽略,所以《老子》以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示之,而不作无生有,有生万物者以此。

  《老子》第六章曰:谷神不死,是谓玄牝,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绵绵若存,用之不勤。

  此章是讲神息相依的妙理。《胎息经》曰:知神气可以长生,固守虚无,涵养神气,神行则气行,神住则气住,若欲长生,神气相注,和《玉皇心印经》存无守有,顷刻而成,回风混合,百日功灵有无相生神息相依法都源于此。盖因有无二字朴实灵活,既简明又具体。黄元吉注《老子》首章有曰:道家谓之玄关妙窍,只在一呼一吸之间,其吸而入也则为阴为静为无,其呼而出也则为阳为动为有,即此一息之微,亦有妙窍,人欲修之正觉,惟此一觉而动之时,有个实实在在,的的确确,无念虑,无渣滓,一个本来人在。可知有为呼,无为吸,玄关妙窍只在一呼一吸之间(陈撄宁先生也尊黄元吉为师,许为私淑弟子)。真是要言不繁,见解精辟之至也。

  (二)人元金丹,阴阳修炼

  人元金丹,阴阳修炼,或称双修,或叫栽接法,最为隐秘,亦最易招误解。陈撄宁先生在《抇善半月刊》中说:言不雅训,事多隐曲,未便公开讨论也。然又多与房中养生混为一谈。《抱朴子·释滞篇》曰:房中之法十余家,或以补救伤损,或以攻治众病,或以采阴益阳,或以增阳益寿,其大要在于还精补脑之一事耳。此法真人口口相传,本不书也,虽服名药,而复不知此要,亦不得长生也。《千斤要方·房中补益》、《云笈七签》、《王屋真人阴丹秘诀灵篇》等有夫妻双仙之说。陶弘景《御女损益篇》亦然。一九七三年底,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文物中有属于古代房中医学著作几种,以及现代房中养生之书亦复不少,或有可资参考者并不多。

  道家南宗,颇重人元丹法,但人元丹法与房中采战有别,不可混为一谈。乃不宽衣,不解带,静坐合阴阳之说,千金易得,道侣难求。双仙更不易得了。

  《老子》第五十九章曰:治人事天莫若啬,夫惟啬,是谓早服,早服谓之重积德,重积德则无不克,无不克则莫知其极,莫知其极可以有国,有国之母,可以长久,是谓根深蒂固长生久视之道。

  此章老子系统概述下手在人了手于天的功法基础,也是功法关键在一个字上。这个字,《韩非子·解老》少费谓之啬。河上公解爱精气,不放逸。啬同涩,为收涩,不外泄。是炼己筑基之事。能做到不漏,即叫早服。高亨曰:早服,尽早地服从。即是先一步治服叫早服。也即是第一步要做到服从意念指导,把握得了阴阳。筑基已固,做到了不漏精气,方可能积累精气,才说得上重积德,精气充溢,能量强,则能克服一切众病,不断积累,不可限量,做到能用意念调节自身气脉,可以达到长生久视的理想。这一章即是讲的长生久视的功理功法,谓之长生久视之道

  道家每以身喻国。《抱朴子·地真篇》曰:一人之身,一国之象也。胸腹之位,犹宫室也;四肢之列,犹郊境也;骨筋之分,犹五官也;神犹君也;血犹臣也;气犹民也。故知治身则能治国也。在《易》以坤为国,为母,为土,在人脾属土,脾藏意,土生万物,母者资生之源。有国之母,即得到生命力之源泉,自可达到长生久视,可以做到我命由我不由天了。

  此章条理清楚,层次井然。治人事天的目的是长生久视。可知”“二字是人身中还精补脑功夫的代名词。取坎填离,与治人事天相一致。

  《老子》第三十三章曰: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寿。

  此章八句四偶,依次撰述,步步落实,最后全盘显露,不致使人有杂凑之嫌,确系言有宗,事有君之词。

  前四句,人我对举,可知属彼我之事。后四句,言我而未言人,而人隐其中。唯末两句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寿全盘显露,诚为此章的窗口,可以洞见室内,而非空洞杂文。不失其所者久,明系治人事天莫若啬闭固效验。为走失,即不泄精气,即能持久。为处所,指丹田。

  死而不亡者寿,解者每以人死其学说事业存在为寿解之。其实,寿是指活着的人称寿,绝不能以死后称寿的。其学说事业的存在,只能代表其学说事业的存在,绝不能代表其人的存在。为走失,即不泄精气。为阳物萎缩,如马阴藏相而又不泄精气,即为长寿之证。故曰:死而不亡者寿。《黄庭外景经》曰:闭子精路可长活。《玄女经》有:死往生还,势壮且强。其生与死指阳物之勃起与萎软而言。可见死而不亡者寿,即谓此。
陶弘景《御女损益篇》曰:老子曰,还精补脑,可得不老矣。
刘向《列仙传》写老子好养精气,贵接而不施,亦即死而不亡之事也。皆为长生久视之道在人元中的体现。

  (三)地元神丹,铅砂烧炼

  地元神丹,通称外丹。烧炼服食以求长生,为道家的本旨。《抱朴子·金丹篇》曰:金丹之为物,烧之愈久,变化愈妙,黄金入火,百炼不消,埋之,毕天不朽,服此两物,炼人身体,故能令人不老不死。《周易参同契》曰:巨胜尚延年,还丹可入口,金性不败朽,故为万物宝,术士服之,寿命得长久。又《抱朴子·金丹篇》曰:凡草木,烧之即烬,而丹砂烧之成水银,积变又不成丹砂,其去凡草木亦远矣,故能令人长生。又说:

  一转之丹,服之三年得仙。
  二转之丹,服之二年得仙。
  三转之丹,服之一年得仙。
  四转之丹,服之半年得仙。
  五转之丹,服之百日得仙。
  六转之丹,服之四十日得仙。
  七转之丹,服之三十日得仙。
  八转之丹,服之十日得仙。
  九转之丹,服之三日得仙。

  可见数愈多,效果愈快,若服十转之丹,岂不立地得仙了吗。何以抱朴子只言九转而止,而不及十转之全数呢?

  又说:神丹既成,不但长生,又可作黄金。可见道家炼丹术不但可致长生,而且还能使人富有,脱贫。何其诱人贪求!原来炼丹黄白有不同的内容。《抱朴子》一书,有仙药”“金丹”“黄白三篇。前两篇都是讲服食求长生的内容,黄白术即是讲人选黄金之说。

  《老子道德经》中有炼外丹的内容吗?

  《大成捷要》说:道德经,阴符经,是兼三元而言也。《周易参同契》提到黄帝、太乙、八公、淮南,在论旁门小术时说:诸术甚众多,千条有万余,前却违黄老,曲折戾九都中提到黄老二字,老子自是炼丹术正宗典范了。《渔庄录》说:太上老君分明说,炼铅如粉又如尘。张觉人著《中国炼丹术与丹药》一书中国炼丹记事年表将老子列在该表的第一位,先生是认为老子是炼丹术的创始人,遗憾的是未见到他对《老子》与外丹关系的说明。有名的神话小说《西游记》中有老君八卦炉炼丹之说,也不知吴承恩取材的根据。

  余也不敏,今从《道德经》中提出有地元外丹论述的具体内容如下。

  《老子》第二十五章曰: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反复细读全章,确系地元丹法概述。

  有物混成,此言地元丹药是用物质混合炼成的。既是混成,就不会是一物,所谓混成,必然包括混合化合而成的内容。

  先天地生,并说明地元丹药的原料,是先在天地之中生长的,若说先于天地产生来解,这是误解,传统思维,莫大于《易》,《易》曰:有天地然后万物生焉。故以先在天地中生长解之为符原意。

  寂兮寥兮,是说炼丹原料铅汞朱砂等物,先在天地中生长着,无声啊!又稀少啊!自然显得这些药物寂寞而少知音似的!
  独立而不改,即如抱朴子所说:埋之毕天而不朽。魏伯阳所谓金性不败朽,故为万物宝的永远存在而不改变的长生状态。

  周行而不殆,即如抱朴子所说:烧之愈久,变化愈妙,百炼不消的九转金丹过程一致。周行即循环运动,即九转金丹也。通怠,不停地运动,为九转丹成的描述。

  可以为天下母者,为生命之源,谓外丹炼成,服之可以增加生命力。老子有我独异于人,而贵服母。或者老子服其炼成的丹而自称贵食母。若解着向大地食物为贵,就说不上我独异于人处。有人将这个字解着字,义虽通,但觉不如解作字更为鲜明有趣。可以为天下母,是说九转丹成,其长生久视之效力很大,天下人服之皆可增加生命力,皆能得到生命的源泉。所以说可以为天下母。从可以为三字味之,并非肯定之词,亦非否定之词。

  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者,可见当时尚无金丹神丹等名称,老子命名曰道,后世得丹为得道,研究这门学问称为丹道。这个字,各教通用,很难作具体解释了。

  强名之曰大多作勉强的强。我认为应作加强解。老子既已字之曰道,再加强曰大,自然应称大道了。何以要加强曰大呢?是因外丹效力大,作用大,故加强名之曰大,而有大丹之名。《大成捷要》曰:其三元丹经,分而言之,天元曰大丹,地元曰神丹,人元曰金丹。合而言之,初成曰金丹,中成曰神丹,上成曰大丹。是三元皆有大丹、神丹、金丹之名也。由此思之,后世大丹大道,用皆是加强其名义之意,而非勉强之属也。

  大曰逝者,是申述强名曰大的原因,之所以强名曰大,是因外丹物质变化大,逝,即消逝,变化性大。
逝曰远者,是说外丹物质变化,可以变成不同的形态,脱离本来的面目,其差距显得很远,例如矿石变成金属,金属变液体,液体变气体,变固体,变粉末等等。

  远曰反者,《金丹要诀·金丹大旨》曰:外丹者,七返九还,自无而有,结成一点纯阳之气。其中七返九还即此远曰反中的字内容。又曰:炼金液神丹,识得天地间有朱砂焉,外砂赤象火,内汞青象木,外阳内阴,故象离卦,木火同宫,亦犹天之倾西北,且木火之性易于动摇,百炼不沉,象天形之清轻也。有矿石焉,外铅黑,象水,内银白象金,外阴内阳,象坎卦,金水同宫,亦犹地之缺东南,且金水之性至静至澄,百煎不浮,象地形之重浊也。是铅也,有金水而无木火矣。汞也,有木火而无金水矣。倘孤铅寡汞相配合,何以成丹哉?必也铅汞合体,水火既济,金木交并,使四象具而五行全,铅施精而汞受胎,互相既济,复还太极之体,方得丹成。最后复还太极之体一句统述外丹原理归结在一个字上。

  李保乾《了易先资》抱元子注曰:离乃东南木火之乡,坎乃西北金水之地,返木于西北,还金于东南,已去而复来者谓之返,已失而复回者谓之还,七返火,九还金,故云七返九还之功,可以结圣胎而成鼎器。

  张紫阳《金丹四百字序》曰:七返九还金液大丹者,七乃火数,九乃金数,以火炼金,返本还原,谓之金丹。说得更易理解,亦皆从老子字理论渊源而来。

  陈撄宁先生《抇善半月刊》中说:河图洛书,乃丹经之正宗。的确河洛数理早称为道家炼丹理论说理工具了。

  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字是承前文,申述逝、远、反强名原因和理由。道之所以大,是因其有逝远反,天之所以大是因逝远反,地之所以大是因其逝远反,人之所以大是因其逝远反。是因三元丹法,皆以金丹大道之理一以贯之,故为三元同理,七返九还而已。

  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字《帛书老子》甲乙本均作。域为疆域,即是说宇宙中有四大,即有四种大道,一为老子的大道,贯统三元大丹,一为天元大丹,一为地元大丹,一为人元大丹。也是《大成捷要》三元皆有大丹之称之据。老子简称四大。同时,是将人元排在第一位,故曰:而人居其一焉。即是说学道当先学人元,再学地元。《敲爻歌》云:内丹成,外丹就。是说必先内丹成而炼己功熟,方可求外丹就,而无焚身之危。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者,这是老子明确指出学道之次序,先人元,次地元,再天元,然后得道而归于自然。《抱朴子·助求篇》曰:老子以长生久视为业为职业,必先对各种养生方术有其特别的成就,或单传秘授,收取学费为生活来源了。不然业是何益呢?且此章专讲地元,而最后告之以人元为始,免使耗火亡财,废时失业,以致中毒与焚身之灾。

  炼丹术自来不乏研究者,《道藏》中有外丹古笈百余种,著者是否成功?能服食三载轻举远游吗?能术士服之,寿命得长久吗?

  人赞陈撄宁先生丹通三元,撰有《金丹三十论》,炼成紫金色外丹而不想服用(见《抇善半月刊》)。重学术研究,持谨慎态度,可佩!

  张觉人先生著《中国炼丹术与丹药》一书,关于道家外丹”“黄白部分全部删去,只留下医药部分,深感可惜!几十年的研究结果,没有留下来。人称他为多宝道人,并非虚夸!解放前即打广告征求奇书,真是一位难能可贵的学者。

二、摄生保命,趋吉避凶

  《老子》第五十章曰:盖闻善摄生者,陆行不遇兕虎,入军不被甲兵,兕无所投其角,虎无所措其爪,兵无所容其刃,夫何故?以其无死地。

  由此可证,老子对摄生一词的含意,是指趋吉避凶的保身方法,而不是炼身除病的健身长寿方法,人体纵健康,苟遇虎狼与战争,难免危于灾祸,死于非命。故《抱朴子·登涉篇》曰:但服草木,及小饵八食,适可令疾除命益耳,不足以禳外来之祸也。老子所言摄生之内容,能不遇兕虎和兵刃,并告之以无死地之故,即是禳外来之祸的神秘内容,有极浓的神秘色彩,其为天下莫能知,莫能行了。苟不能摄生,又焉足以能实现长生久视呢?所以摄生之说,又不能不进行一番思考。发言如下。

  (一)用执大象,往而不害

  《老子》第三十五章曰:执大象,天下往,往而不害,安平泰。乐与饵,过客止,道之出口,淡乎其无味,视之不足见,听之不足闻,用之不足既。

  此章讲用执大象趋吉避凶的作用。

  大象二字值得深入研讨。执而用之,可以走遍天下而不遇害,安全、平静、通达。音乐与美食,能诱惑过路客人停止下来欣赏。唯有这个大象的道理,说起来是淡而无味的。不足一看,也不足一听的。但是,用起来也是用不完的。老子赞论大象的应用如此,大象究竟指的什么学问呢?

  解者多解作,理由有道之出口淡乎其无味字相应证。但字有多义,此处又未尝不可作说也解呢?即是将大象内容说出来是淡而无味的解,又未尝不可。

  执大象,大象可,证明大象是具体的东西,而不是抽象的。同时可作趋吉避凶之用。执即是掌握应用之意。显然属于《易》学内容。《系辞传》曰:是故易者象也,象也者,像此也圣人设卦观象,系辞焉而明吉凶八卦以象告等等,皆是以为《易》之用。《左传》韩寅子适鲁,见易象与春秋。可知言皆属《易》之古法。大象即六爻卦体,所用皆六爻卦,故称执大象。《易经》六十四卦,是六爻卦,《左传》占筮之例亦皆是六爻卦。同时,只用卦象,而未涉及后世附入的五行生克系统。从《系辞传》中可以得到证明。另详拙著《周易系辞传正解》。
《系辞传》:阖户谓之坤,辟户谓之乾,一阖一辟谓之变,往来不穷谓之通,见乃谓之象,形乃谓之器,制而用之谓之法,利用出入,民咸用之谓之神。

  乾坎艮震为阳,阳主升,独坎主降。

  巽离坤兑为阴,阴主降,独离主升。

  两卦相重,得一个六爻卦体,即谓之为一个大象。按上下卦的升降属性,形成阖辟往来四象。

  阖者,上卦降,下卦升,形成向心之式。

  辟者,上卦升,下卦降,形成离心之式。

  往者,上卦升,下卦升,形成外引之式。

  来者,上卦降,下卦降,形成内引之式。

  阖户谓之坤者,阖与内引同属阴。

  辟户谓之乾者,辟与外引同属阳。

  其大体形式既定,再看阴阳得配或失配,向心或离心,以定吉凶。利用出入,以揆其方。往而不害,安平泰即可。老子所述,不害、安、平、泰,共四类情况。即《系辞》近而不相得则凶,或害之,悔且吝,主要避去这个近而不相得之式。即阴阳失配而向心,如”“”“等大象。阴阳得配而向心,则通泰,如”“既济,以及阴阳得配为安,内外卦相同,比肩同类为平静之类也。可选择时方而用之。

  《系辞传》曰:其出入以度,内外使知惧,又明于忧患与故,无有师保,如临父母。初率其辞而揆其方,既有典常,苟非其人,道不虚行。

  系辞说明:是以君子将有为也,将有行也,问焉而以言,其受命也如响拟之而后言,议之而后动。老子曰:防事于未始,治国于未乱”“其未兆易谋也。观夫大象,宜内宜外,有无忧患?苟有不利,可选用阴阳得配之时空平衡以用之,自得安平泰之用也。限于篇幅,不赘。

  (二)运用奇门,可无死地

  《老子》第五十章曰:出生入死,生之徒,十有三;死之徒,十有三;人之生,动之死地亦十有三,夫何故?以其生生之厚。

  盖闻善摄生者,陆行不遇兕虎,入军不被甲兵,兕无所投其角,虎无所措其爪,兵无所容其刃,夫何故?以其无死地。

  此章内容,明显为古《遁甲》式。《老子》第五十七章曰:以正治国,以奇用兵。后世奇门之名源于此。《遁甲》为兵而设,以奇用兵之文,焉能巧合如此。盖《遁甲》者,周秦名阴符,汉魏多称六甲,晋唐宋名遁甲,元明清则名奇门遁甲了。遁甲为兵而设,传自玄女,古有其术,《老子》书中有其痕迹。今试解之。

  出生入死,乃《遁甲》式人盘八门中的生门死门。即生在生兮死在死出生入死各有其门为徒步,走向。十有三,即十分之三。《遁甲》用九宫式,用十天干排入九宫之中,一宫一个干,依次排去,则癸重合于甲干之上。因之,甲无定位,隐于六仪之中,故称遁甲。同时,癸干名天藏,可以伏藏。三个十分之三,尽九宫之数,因甲隐于六仪,无定位,故不计也。休开生为三吉门。死惊伤为三凶门,景杜中三门或吉或凶。生在生兮死在死,生死应是平衡的,因人之急于求生,厚于求生,反而走向死门了。应该走出死门,走向生门才有利。

  老子说:听说有善于摄生的人,可以人为改变的。走出死门而进入生门。这样,陆地行走遇不着兕虎猛兽伤人,进入军队也不被刀刃杀伤,兕虎虽猛烈,找不到对象用其爪,兵也无处用刃施杀。这是为什么呢?这就是没有走入死地去的原因。这个无死地的内容颇富神秘色彩。唯有用《遁甲》说近乎原意。也明白地表示了摄生一词之内涵,为趋吉避凶、驱灾除患之术。老子甚慎重,而以盖闻二字引述之,未言他有此功能。

  《抱朴子·微旨篇》对生地有妙述:有急,则入生地而止,无患也。可知生地即老子无死地之说。何处有生地呢?《抱朴子》接着说:天下有生地,一州有生地,一郡有生地,一县有生地,一乡有生地,一里有生地,一宅有生地,一房有生地。或曰:一房有生地,不办逼乎!抱朴子曰:经曰,大急之极,隐于车轼,如此,一车之中亦有生地,况一房乎?如此看来,处处皆可有生地,亦处处皆可有死地。此处提出隐于车轼,关键在于能即为生地了。

  《老子》第十三章有曰:吾之所以有大患者,为吾有身,及吾无身,吾有何患。其中无身二字颇有奥义,无身隐身。隐身可以避患。如抱朴子之言也。若说:灭身是早已遭患,焉得云无患。若说本来无身,则己之不存,患之无附,犹我嫂嫂是个女人,全属毫无意义之空话。老子之言绝非如此。老子接着在第十四章里说:视之不见名曰夷,听之不闻名曰希,抟之不得名曰微,此三者不可致诘,故混而为一,其上不皦,其下不昧,绳绳不可名,复归于无物,是谓无状之状,无物之象,是谓惚恍,迎之不见其首,随之不见其后。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能知古始,是谓道纪。

  此章承无身而来,全系描述隐身状态的文章。现、听、抟三者混而为一,模模糊糊,无形无象,使人产生恍惚的感觉,并非真正没有。这是掌握的古之道术隐去今之有形。要得到古之传承,是有道术纪律的。这也是天下莫能知,莫能行之属吧!

  (三)道立于一,抱一全生

  《老子》第三十九章曰: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谷得一以盈,万物得一以生,侯王得一以为天下贞。其致之一也,天无以清将恐裂,地无以宁将恐发,神无以灵将恐歇,谷无以盈将恐竭,万物无以生将恐灭,侯王无以贵高将恐蹶。故贵以贱为本,高以下为基。是以侯王自谓孤寡不谷,此非以贱为本耶?非乎?故至数舆无舆。不欲琭琭如玉,珞珞如石。

  此章专论字,赘及一百三十五字。《抱朴子·地真篇》也务玄其说为人能知一万事毕。引《仙经》曰:子欲长生,守一当明守一存真,乃得神通,少欲约食,一乃留息,白刃临颈,思一得生,知一不难,难在于终,守一不失,可以无穷,陆辟恶兽,水却蛟龙,不畏魍魉,挟毒之虫,鬼不敢近,刃不中,此真一之大略也。”“人能守一,一能守人,所以白刃无所措其锐,百害无所容其凶,居败能成,在危独安也。这些神奇的效验,守一即可获得,都是从《老子》得一的理论发挥而来。是否真如抱朴子所言,不得而知。我认为《老子》对的应用有统一之一,有始于一之一,有最少数目之一,有精神专一之一。道立于一,其贵无偶知其相对,守其绝对。做到神气合一,神形合一,人天合一,抱一为天下式,死生于我何有哉!养生摄生之要,抱一守中,简易不繁也。

三、结束

  《道德经》中无字,真是圣人传药不传火,从来火候少人知了。但《老子》书中不但无字,字仍然没有。不但无字,字也都没有。真是老子得证长生久视之道,而不用医药。故笔下无医药二字在心吗?诚然可信,得道之人会不生,无病自不需要医药之类了。但怎么会无病呢?圣人之不病也是有明文的。是《老子》第七十一章中之文,有人会说我是错解,自然是与古今中外注家不苟同了。今将全章录出如下。

  知不知上,不知知病,夫惟病病,是以不病,圣人不病,以其病病,是以不病。

  知不知上,不知知病者,有人解作本来知道而自己认为不知道是上等,不知道而自己认为知道是病。

  我认为不对。孔子尚且曰: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知之为不知,本是虚伪,焉能定为上等。知之为知之岂不该定为特等吗?不知知病,这个字与上等就不相应了,又何以不云不知知下呢?可见这个上字与病字的解释与原意不符。

  应该怎样解释呢?

  我认为上就是上,病就是病。第一句知不知上?是问号,因为《老子》是以长生久视之道为业,是讲的修炼问题,上即是头部,也即是问的知不知修炼头部这个却病延年的方法。不知知病,如果说不知道修炼上部的事,就知道还有生病的可能。所以老子说不知知病

  夫惟病病,是以不病者,是以病为病,即特别重视生病的可怕性,注意修炼预防其病,即可以不生病。

  圣人不病,以其病病,是以不病者,第一,圣人是得道之人,故圣人不病。第二圣人是觉悟高的人,防病认真,认识疾病也透彻,功夫也不炼自炼,不会生病。主要是重视疾病,把病当成了病,勤修防病,自不生病。也是容乃公,公乃王,王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殁身不殆的系列功夫,集中点化出在一个字中。因见《道德经》是鲜明的长生久视之道,故紧扣健身长寿方面作如上汇报,切盼专家们不吝指正。

霍斐然撰
一九九八年七月十九日
重庆长生镇通天宝座楼上写


中华易传统文化网|王力伟易经预测网http://wlwyj.com/版权所有

微信公众服务号:周易经商学平台  
公司地址:广东省佛山市南海区里水镇五一村大道尚品公馆  电话:13424149868
工业和信息化部网站备案许可证编号: ICP150625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