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周易数理研究>>易医同源
论易与医
来源:转载 作者:杨权    时间:2014-11-3   浏览次数:2770

阴阳思想是《周易》的重要思想。阴阳概念最早指的是男女之分,继而引申出光为阳,暗为阴;天为阳,地为阴;上为阳,下为阴;动为阳,静为阴;气为阳,形为阴;等等。几乎所有的自然现象的变化都是阴阳消长的结果,并且阴阳达到顶点时,就要向其相反的方向转化。因为阴阳为占卜所用而医学起源于占卜,所以可以易与医关系密切,故阴阳思想在医学实践与理论中均有很突出的表现。可以说,没有阴阳思想就没有《黄帝内经》等,也就没有中医学,没有2000多年来的中医实践。“不知易、不足以言太医”。

在上古时代,有很长一段时期,易医是共存并称的。医术和卜筮就是原始宗教用来除病消灾、避凶祈福的重要手段。易医大约在春秋时期才已分开。《周易》成书于西周时期,其主要内容是占筮活动的资料记载。而成书于汉代的《黄帝内经》则是易医分家后的医学理论大成,其受到《易》的影响颇深。

尽管《周易》与《黄帝内经》各成书的时期有异,但它们都是取象用数。简称“象数”,其象数分为阴阳象数、五行象数、河洛象数三种。

医易象数的特征体现在,首先认为事物的存在都不能脱离开一定的周围环境,把人与自然界视为一个整体,用“天人合一”和“天人相应”的阴阳平衡的思想构成一种自然人体观。而《黄帝内经》为我国现存最早的较为系统和完整的医学典籍,它集中反映了我国的医学成就,创立了我国传统医学体系,奠定了中医学发展的基础。《黄帝内经》详尽的论述了有关人体生理、病理、诊断、治疗等医学领域中的各个方面的内容。强调了人与自然界密切相关和人体内部高度统一的整体观念。并用阴阳归类的手段,从人体到自然界进行类比联系,从而形成了以五脏为中心的藏象学说,又从阴阳对立统一和五行生克制化的辩证观点出发,分析人类生命的运动规律。《黄帝内经》在生理方面提出提出“阴平阳密,精神乃治”,在病理方面,提出“阴阳离决,精气乃绝”。认为疾病的发生与脏腑阴阳的协调被破坏密切相关,在养生防病方面顺应阴阳的消长平衡。在诊断方面以审查阴阳的变化为主要诊查原则,如《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提出:“审其阴阳,以别柔刚”。在治疗方面又以恢复阴阳的平衡为宗旨,故《素问•全真要大论》说:“谨察阴阳所在而调之,以平为期”,目的在于纠正阴阳的偏盛偏衰而达到恢复阴阳协调的目的。

藏象学说是以脏腑为基础的以外揣内的重要理论和依据,所谓“藏”是指人体的内脏,“象”是指人体的外观现象。以人体的外观现象、特征可以分析到人体内部的脏腑情况,所以有“藏”是象的内在实质,“象”是藏的外在反映之说。藏象学说简单地说就是关于人体的脏腑学说。脏腑不单纯是一个解剖学的概念,更重要的是一个生理、病理学方面的概念。古人认为藏象有两种含义:一是指人体之脏,二是指比类取象。所谓比类取象,简单地说就是用类比的方法来说明人体脏腑组织之间复杂的生理、病理现象,以揭示和把握各脏腑之间以及脏腑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影响和相互制约的关系。

宇宙有金、木、水、火、土五行,五行各有其特性,人体有心、肝、脾、肺、肾五脏。五脏各有其特点和功能。将五行的特性类比五脏的生理特点,如肝喜条达,有疏泄的功能,而五行中的木有生发的特性,故以肝属“木”;心有温煦的作用,而五行中的火有阳热的特性,故以心属“火”;脾为生化之源,而五行中的土有生化万物的特性,故以脾属“土”;肺主气有肃降宣发的功能,而五行中的金有清肃、收敛的特性,故以肺属“金”;肾有贮精藏气,濡养后天的功能,而五行中的水有润下滋养万物的特性,故以肾属“水”。

脏腑是人体内脏的总称,按照脏腑不同的生理功能分为五脏、六腑和奇恒之腑三大类。

五脏:即心、肝、脾、肺、肾。五脏的共同生理功能是生化和贮藏精气。精气系指人体精、气、血、津液等一切精微物质。贮藏于五脏的精气是生命活动的重要物质,不能过度地耗散和失泻。故称“藏而不泻”。但满而不能实。“满”是对精气而言,是指五脏之内应充盈精神并不断地散布全身,不能壅实不通。即就是五脏气机必须通畅。若五脏精气不能充盈则形成虚证。故有“脏病多虚”之说。五脏除贮藏精气之外,还能藏神志。所以五脏又有“五神脏”之说。心藏神、肺藏魄、脾藏意、肝藏魂、肾藏志。心在志为喜,肺在志为悲忧,脾在志为思,肝在志为怒,肾在志为恐惊。

六腑:即胆、胃、小肠、大肠、膀胱、三焦。六腑的共同生理功能是受盛和传化水谷,由于六腑必须及时把代谢后的糟粕排泄体外,故称其“泻而不藏”六腑传化水谷化物而不藏,故实而不能满。“实”是对水谷而言,是指六腑在进食后局部被水谷充实,但应及时传化,虚实更替而不久藏,不能全部充塞滞满。若六腑传导失常,则水谷糟粕停滞其内形成实证。所以有“腑病多实”之说。

奇恒之腑,即脑、髓、骨、脉、子女包、胆。奇恒之腑的共同生理也是贮藏精气。应“藏而不泻”,它们与五脏相类似,其功能大多数隶属于五脏,而除胆以外均与脏腑无表里配属关系。也无经脉之络属,胆虽与肝脏为表里,但其功能是贮藏和排泄胆汁而不同于其他腑之传化水谷和排泄糟粕。故把胆亦列入奇恒之腑。

在五脏六腑学说中,以五脏为中心,六腑往往从属于五脏。在论述脏腑生理功能及病理变化时,多详于脏而略于腑,如肝之疏泄气机的功能决定着胆的贮藏和排泄胆汁作用。又如肾之气化作用控制着膀胱的贮尿和排尿功能等。掌握脏与腑的区别有一定的临床意义。如认为脏病多虚,即贮藏精气不足;腑病多实,即传化水谷障碍。

通过以上五脏与五行的类比,不难看出“人体好比是一个被缩小的宇宙,宇宙好比是一个被放大的人体”。这样正合符于“天人合一”及“天人相应”的自然人体观念。既然以五脏类比五行,就可以用朴素、自然的五行生克规律去辩证、分析人体的疾病与健康状况。从而五脏之疾可从五行生克角度进行研究分析。五脏生克如下:

生:肾(水)之精以养肝(木)为水生木;肝(木)藏血以济心(火)为木生火;心(火)之阳热以温煦脾(土)为火生土;脾(土)生化水谷精微以补充肺(金)为土生金;肺(金)清肃下降以助肾(水)为金生水。

克:肺(金)清肃下降可以抑制肝(木)阳上亢,为金克木;肝(木)条达以疏泄脾(土)的壅滞为木克土;脾(土)的运化可以制约肾(水)的泛滥为土克水;心(火)的阳热可以制约肺(金)的清肃太过为火克金。

而六腑与五脏互为表里,便有以下关系:

生:胆(木)汁注入小肠助消化,为木生火;小肠(火)疏导利于胃正常受纳为火生土;胃(土)气下行助于大肠的排泄,为土生金;大肠(金)清理水质蓄于膀胱为金生水;膀胱(水)之气化,精微上升到胆,为水生木。

克:胆(木)气过盛,则胃气呆滞,为木克土;胃(土)阳热过盛,则膀胱气化失司,为土克水;膀胱(水)的疏泄则牵连小肠的固摄,为水克火;小肠(火)疏导失调,则大肠排泄失控,为火克金;大肠(金)疏泻失调,则影响胆汁分泌,为金克木。

从《黄帝内经》中可以看出,中医的治病基本方法在于根据五脏、六腑的生理运动规律,在治疗疾病和调养上,按照“母病及子、子病及母和子病母补、母病子泄”的方针进行平衡矫正。有“脏实者以泻其腑,腑虚者以补其脏”之说。

纵观传统医学的现状,尽管已经有了改善并在反思中重新发掘中医学的深层次的意蕴,但发展前景仍不甚乐观。我国大部分中医学校并未开设关于我国传统哲学的课程,导致一些医学生不甚理解我国传统医学、哲学的深厚意义,不曾体会中国传统哲学的精髓。。抛弃了阴阳五行辩证治疗的基本方法却机械的生搬硬套用西医的思想来学习中医学,这样往往不能从根本上找到发病原因,不善于从复杂的表象之中抓到本质来解决根本问题。在这样的现状之下,传统医学很难有深层次的突破与发展。在中医类院校中开设《易》等中国传统哲学的科目作为必修课后,这种情形方能得到改善。

中华易传统文化网|王力伟易经预测网http://wlwyj.com/版权所有

微信公众服务号:周易经商学平台  
公司地址:广东省佛山市南海区里水镇五一村大道尚品公馆  电话:13424149868
工业和信息化部网站备案许可证编号: ICP150625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