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学者李约瑟先生在对中国文化的深入了解的基础上,他提出了一个问题,为什么中国古代科技文化那么发达,但是近代科学却没有在中国成长起来?
当有人把他的这个问题拿去请教爱因斯坦先生的时候,爱因斯坦先生回答说,中国人没有掌握由古希腊人所开创的逻辑分析办法以及在西方的文艺复兴时代发展起来的实证研究方法,所以,对于近代科学没有在中国取得发展,他一点都不感到奇怪,相反,令他感到奇怪的是,中国人没有掌握这两者即古希腊逻辑方法和实证研究方法,怎么可以取得那么多的成就?
杨振宁先生认为,中国传统典籍《易经》里面所使用的逻辑方法主要是归纳法和推演法。对此我有不同看法, 我认为《易经》中所使用的逻辑方法主要是类比法。
公元前四世纪,逻辑学鼻祖,古希腊的亚里士多德对人类的逻辑思维方式进行了分类,他认为,人类的逻辑思维可以分为三种类别:
1,将众多个体所共有的性质归结为一个类别的性质---- 归纳法
2,由一个类别的性质出发推导出类别中的个体的性质----- 推演法
3, 由一个类别的性质推导出另外一个类别的相应的性质---- 类比法
我认为,中国古代学术的光辉灿烂,与中国古人大跨度的使用了类比的逻辑推理方法有着莫大的关系
可以说,没有类比,就没有中国学术
而与此相对应的西方则主要发展了逻辑中的归纳法推演法,在这两种逻辑的基础上建立起了巍峨的科学大厦
我们来看易经中的主要概念--阴阳
天是中国人,将人的规律与宇宙的规律进行了类比,得到了天人合一学说:中国人认为天的运行规律与人的生理规律以及人类活动规律是类似的,人的活动要顺着规律而行,而这个规律即中国人常说的所谓的“道”人们是通过对多种事物的观察类比出来的
运用类比法,中国人得出了一个对世界的简单的但是相当的深刻的认识---世界是可以被区分为两类的,阴和阳
阴阳的概念的提出其实是中国人类比于男女之间的关系的结果
男人与女人是很不相同的,男性阳刚,女性阴柔,男人与女人的结合可以达成一个和谐的互助互补的状态
中国人发现了人本身有男女之分,天也有类似于人类的男女之分
比如天上有太阳,也有月亮,两者和谐的依存着(按照力学观点,月亮的存在至少对于地轴倾角的稳定性有着巨大的作用)男人象太阳一样,女人象月亮一样
请注意:咱们中国人经常说“象。。。。。。”这其实基本上就是类比法的运用了
由于中国古人认识到了太阳月亮之间的关系与男女之间的关系存在着一定的相似性,更进一步的人们又发现了其他类别的众多事物也是被划分为两部分,而这两部分彼此依存----中国人由此提出了阴阳学说
阴阳相互制衡,相互依托,彼此共生,两者的平衡被打破,就象男人与女人之间的平衡被打破一样,会有灾难性后果
阴阳仅仅是中国人采用类比法得到的最基础的理论,易经在阴阳理论的基础上,更广泛的使用了类比法
比如易经中的64卦,说明的是事物发展的最基本的64种状态,同一个卦同时可以指很多的完全不同的事物,比如天卦不仅是指天,还指在人类社会中具有天一般地位的老男子,军人,在物品中具有天一般地位的硬金属等等,泽卦不仅可以指向水泽,还可以指向人群中的象泽一样柔弱的少女,地褂不仅可以指大地,还可以指象大地一样柔软的物体,性格象大地一样柔软的女人等等
男人象天一样刚强,女人象地一样温柔---这其实就是一种类比法
没有类比法就没有阴阳理论,更不会有易经
中国人还提出了五行学说:金木水土火
很多人把中国的五行理解为西方的元素其实不是,五行也与阴阳一样,可以指向任何物体,某物体的性质象木一样就属木,某物体的性质象金一样就属金等等等
季节也与金木水土火有着相似的地方,春天就象木一样(生物如同木顺畅的生长展)夏天就象火一样热烈蓬勃,灼热秋天就象金一样,肃杀无情,冬天就象水一样等等等等
人的性格也与金木水火土有着相似的地方
宽厚的性格象木,热烈的性格象火,刚强的性格象金,忠诚的性格象土,聪慧的性格象水
等等等等
一切的一切都是类比
类比是一个重要的逻辑方法,当西方科学穷尽了演绎,归纳的时候,世界需要从类比中获得智慧
这就是中国学术必然要老树开新花的必然的历史发展趋势
研究证明,文王、周公演“周易”,是在一个确定的逻辑法则支配下,对人类的“人格”进行归纳演绎。该法则非常类似于数学用“公理”列方程和解方程。可以说,《易经》是一部用易学公理揭示人格演化规律的经典人格学。据笔者初步总结,文王所应用的最基本易学公理如下:
●易学归纳公理
1归纳公理之一——万物生成定律: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或: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
2归纳公理之二——心形互畜定律:
万物总是正反能量互为平衡,以维持自身的结构稳定。正反能量“互畜”,体现事件的整体属性。
3归纳公理之三——三才结构定律:
复卦的上卦代表“反事件”的结构,下卦代表“事件”的结构。天才是反事件的“两仪”,地才是事件的“两仪”,人才是耦合事件与反事件的“两仪”。
●易学演绎公理
演绎“复卦”犹如解数学方程。解数学方程需用演绎公理,但它只体现量变要素因果关系的解析法则。而易学演绎“复卦”的公理,则体现质变要素因果关系的解析法则。如同数学分析一样,易学也是通过若干演绎公理,以实现对“复卦”的逻辑解析。
现将三条最基本演绎公理列出,以供读者研究。
1演绎公理之一——互助休咎定律:
同性“朋比爻”互助,八卦属性趋向“休”;异性“朋比爻”互助,八卦属性趋向“咎”。
2演绎公理之二——互动损益定律:
“正位爻”互动为顺增益,“错位爻”互动为逆增益。“同性爻”互动“正位爻”的属性减损,“正位爻”在下称顺减损,“正位爻”在上称逆减损。
3演绎公理之三——互补平衡定律:
上卦“阴爻”对下卦“阳爻”互补为静平衡,上卦“阳爻”对下卦“阴爻”互补为动平衡。“同性爻”互补为属性不平衡,“正位爻”属性的力量大于“错位爻”。
●初等易学与高等易学
易学公理还有许多。以上六条只是易学最基本逻辑法则,属于初等易学。更高级的“归纳-演绎”法则,当属“阴阳五行”。根据阴阳五行的生克、合化、泄助、刑穿等一系列相互作用关系,可以演绎人格的“动态”属性,也可演绎格与格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这种方法较为复杂,属于高等易学。
有了易学公理,人们就能既可列质变“方程”(归纳),又可解质变“方程”(演绎)。由此,一个专门对付“质变”演化的新理性工具,也许就有资格进入神圣的科学殿堂。如果经大家努力,总结并发现更多、更重要的易学公理,则不仅会给心理科学找到一个理性工具,对于现代自然科学摆脱逻辑困境,也将具有无可估量的科学价值。
●《易经》卦中的三才
“三才”是易学逻辑中很重要的结构原理。初爻与二爻组合构成“地才”,三爻与四爻组合构成“人才”,五爻与上爻组合构成“天才”。
人格卦中“三才”的属性如下:
天才——代表“道德格”;
地才——代表“自性格”;
人才——代表“智慧格”。
●对复卦的“属性”演绎
从解析《易经》卦爻辞的情况看,文王撰写的《易经》,是对伏羲氏“易图”在心理学系统的应用。诸卦代表诸人格。
文王演“周易”的可能步骤如下:
首先,对伏羲氏的“复卦”赋予人格属性。然后,根据归纳公理对人格进行“三才”定格,列出综合人格的“复卦”模型。再后,根据演绎公理对复卦进行“属性”演绎。按照演绎所得的“属性”结论,最后撰写了《易经》。
因此,《易经》之本义,也许就是古代哲人用易学的逻辑公理,对人类的人格“属性”进行逻辑解析。故也可称,《易经》是“易学心理学”的经典著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