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王氏易经学>>现代姓名学
甲骨文的发现与研究(下)
来源:华夏经纬网 作者:    时间:2014-7-15   浏览次数:2926

继续深入发展时期

    新中国成立后,党和人民政府十分重视对殷墟的考古发掘和保护。从1950年开始,国家陆续颁布一系列关于文物保护的政策法令。1959年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在殷墟建立了工作站,对殷墟进行考古调查与发掘。1961年,国务院公布殷墟为全国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950年4月12日至6月10日,由郭宝钧主持在洹河南北发掘。于四盘磨西地SP11内出土字骨1片,计3行16字,其文例与卜辞通例不同。这一发现,使殷墟甲骨文的出土地点,除小屯、侯家庄南地、后冈外,又加四盘磨。

    1955年秋,河南省文化局文物工作队于小屯村东发现字骨1片,上刻“丁卯、癸亥卜,王其入商,乙丑王弗每。弘吉。”

    1957年8月,高楼庄西薛家庄南地发现字甲1片,这是殷墟又一出土甲骨的地点。

    1958~1959年在大司空村H114内出卜骨2片。1片正面刻“辛贞在衣”4字;另一片上刻“文贞”2字。字体纤细,似为习刻。这是殷墟又一出土甲骨之地。

    1971年在后冈发现字骨1片,小屯西地发现字骨10片。1972年在小屯西地出土刻辞卜骨3片、卜甲1片。
    1973年在小屯南地发现刻辞甲骨4511片,其中龟甲69片,牛胛骨4442片。

    1975~1977年间,在小屯村一带先后采集刻辞卜甲3片、卜骨10片。

    此外,苗圃北地出土卜甲1片、卜骨1片,皆为习刻。

    这个时期,甲骨出土的范围扩大了,尤其是1973年小屯南地所出的4511片甲骨,不仅数量多,而且内容丰富,地层明确,为甲骨文及商史研究提供了珍贵的资料。

   《小屯南地甲骨》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编著,1980年10月中华书局出版。上册包括凡例、前言、图版号及拓片顺序号目录表、龟甲与背文统计表;下册为释文。

    该书收甲骨4612片,是1973年在小屯南地发掘的全部刻辞甲骨。因缀合530片,加上有背文等,共收4589片,其中甲71片,骨4518片。另外,附录中收入自1971年以来在小屯一带发掘及零星采集的甲骨拓本23片。

    该书收录的甲骨,内容丰富,其中有不少新材料,如军旅编制方面的左、右旅及右、中、左戌,以及“大学”、“百工”等。尤其是编者在整理过程中,注意到考古发掘的地层、坑位关系及甲骨与陶器共存等情况,为甲骨文的分期断代、殷墟文化分期和古文字研究,提供了许多有价值的材料。另外,图版拓本不但注明其单位与顺序号,而且还标明出土时的层位关系等,为恢复田野发掘原貌提供了根据。

    甲骨文集大成的著录书《甲骨文合集》

    郭沫若主编,胡厚宣任总编辑,中华书局印行,13册。

    殷墟甲骨文自出土以来,尚有不少分散于国内外,未见于各种著录书中。已出版的著录书,有的因时间早,印数少,甚难见到;有的因当时印刷欠佳,拓本不清;有的收录了伪片,待于更换。甲骨学的深入发展,迫切需要一部资料完备、科学性强的甲骨文资料汇编书,遂决定编辑《甲骨文合集》,并交中国科学院历史研究所承担。胡厚宣亲自带领或指导编辑组成员分赴25个省、市、自治区的98个单位,走访了47位收藏家,对10万片甲骨进行了墨拓。同时,收集了国内外的甲骨著录书(许进雄1979年出版的《怀特氏等收藏甲骨文集》、松丸道雄1983年出版的《东京大学东洋文化研究所藏甲骨文字》,《小屯南地甲骨》未收入集中),从1960年开始至1982年12月,历时20余载,13册出齐。

    全书收录甲骨41956片,第1~12册除少部分为照片外,其余为拓本;第13册为摹本。所收甲骨,在广泛搜集的基础上,经过了对重、去讹、换片、拼合等,科学性极强。

    该书将所收甲骨按时间先后分为5期,即:

    第一期 包括武丁及其以前盘庚、小辛、小乙时期。并将诸家意见分歧的“组”、“子组”、“午组”卡辞附于后,称“附一期”;
    第二期 祖庚、祖甲时期;
    第三期 廪辛、康丁时期;
    第四期 武乙、文丁时期;
    第五期 帝乙、帝辛时期;
    每期又按其内容分4项22类;
    阶级和国家:1.奴隶和平民;2.奴隶主贵族;3.官吏;4.军队、刑罚、监狱;5.战争;6.方域;7.贡纳。
    社会生产:8.农业;9.渔猎、畜牧;10.手工业;11.商业、交通。
    思想文化:12.天文、历法;13.气象;14.建筑;15.疾病;16.生育;17.鬼神崇拜;18.祭祀;19.吉凶梦幻;20.卜法;21.文字。
    其他:22.其他。

    对于一版上有一条以上的卜辞,包括多项内容的,仅选其中一条进行分类,其他内容另编索引,以备查考。
   《甲骨文合集》是80多年来甲骨文集大成的著录书,为今后甲骨学和殷商史的研究提供了比较全面、系统的资料。

    分期断代与文字考释的研究进一步深入

    分期断代的研究更加深入,如所谓“文武丁时代卜辞之谜”的时代问题,经过近年的讨论,特别是1973年小屯南地出土甲骨的地层资料,使其属武丁时代的看法趋于一致,但也有学者持不同的看法,目前还正在讨论中。

    甲骨的缀合、去重、辩伪工作也有进展。不少学者潜心研究,缀合了一些碎片,如郭若愚的《殷墟文字缀合》(1955年)、台湾学者严一萍的《甲骨缀合新编》(1975年)等。缀合与辩伪,为甲骨学及殷商史的研究提供了更完整和更准确的资料。

    文字考释取得了显著成绩,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首先,文字考释的新著问世。如于省吾的《甲骨文字释林》,1979年6月中华书局出版,分上、中、下3卷及附录,共收文章190篇。作者在序中说,甲骨文迄今发现约4500字左右,确认的约三分之一。而作者从事古文字研究40余年,所识者不到300。该书考释认真、严谨,有些说法有独特见解。另外,1954年科学出版社出版了杨树达的《积微居甲文说·卜辞琐记》和《耐林庼甲文说·卜辞求义》。

    其次,不少学者发表了甲骨文考释的论文,如胡厚宣的《释殷代求年于四方和四方风的祭祀》(《复旦学报》1956年1期)、《释余一人》(《历史研究》1957年1期)、《殷代的刖刑》(《考古》1973年2期),张政烺的《释甲骨文中俄、隶、蕴三字》(《中国语文》1965年4期)、《卜辞裒田及其相关诸问题》(《考古学报》1973年1期),杨向奎的《释“不玄冥” 》(《历史研究》1955年1期),齐文心的《殷代的奴隶监狱和奴隶暴动——兼甲骨文“圉”、“戎”二字用法的分析》(《中国史研究》1979年1期),汪宁生的《释臣》(《考古》1979年3期)等等。

    第三,再版了一批甲骨文字考释的专著。如1952年人民出版社再版了郭沫若的《甲骨文字研究》,1956年再版了闻一多有关甲骨文字考证文章的《古典新义》,1979年上海古籍出版社重印唐兰的《中国文字学》,1981年齐鲁社重印唐兰的《古文字学导论》,中华书局重印唐兰的《殷墟文字记》等。

    一些工具书的再版与出版

    孙海波的《甲骨文编》经修订增补,于1956年由中华书局出版,该书取材40本著录书,比1934年初版时增加了32本,基本上将50年代以前出版的甲骨著录书均收集在内。所收字也比过去增加。高明的《古文字类编》,1980年由中华书局出版。介绍甲骨学和甲骨学论著书目的著作也先后出版,如胡厚宣的《五十年甲骨文发现的总结》、《五十年甲骨学论著目》于1951年出版。

   《殷墟卜辞综述》

   陈梦家著,1956年7月科学出版社出版。该书是一部较系统地总结1899~1956年间所出土的甲骨资料及研究成果的巨著。作者在利用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结合自己研究甲骨文的体会,对殷墟甲骨文的发现、甲骨刻辞的内容及研究的经过和结果,进行了全面的总结,提出了不少新的见解。它在甲骨学史上占有很重要的地位,迄今仍有重大影响。

   《建国以来甲骨文研究》

    王宇信著,1981年3月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该书系统而扼要地介绍了新中国成立30年来,我国学者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对甲骨文研究所取得的重要成就。

    台湾和香港学者的重要贡献

    台湾和香港的学者为殷墟甲骨文研究作出了重要贡献。董作宾有关甲骨文研究的著作不少收于《董作宾先生全集》(1977年11月台湾艺文印书馆印行)。严一萍著有《续殷历谱》(1955年10月)、《中国书谱殷商编》(1958年9月)、《集契汇编》(1969年6月)、《美国纳尔森美术馆藏甲骨刻辞考释》(1973年1月)、《甲骨集成》第一集(1975年)、《甲骨缀合新编》(1975年6月)、《铁云藏龟新编》(1975年7月)、《甲骨学》(1978年2月)、《北京大学国学门藏殷墟文字考释》(1980年9月)、《甲骨断代问题》(1982年8月)。金祥恒著有《续甲骨文编》(1959年10月)。

   《殷墟文字丙编》,总编辑李济,编辑董作宾、石璋如、高去寻,著作者张秉权。3辑6册,1957年8月至1972年出版。该书是由《乙编》及其编余的甲骨拼对复原,重新传拓、编辑,并加以考释而成。

   《甲骨文字集释》,李考定著,1965年台湾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编辑出版。1970年10月再版。该书所收甲骨文字皆据孙海波的《甲骨文编》及金祥恒的《续甲骨文编》所辑。

    香港学者饶宗颐著有:《日本所见甲骨录》(1956年6月)、《巴黎所见甲骨录》(1956年12月)、《海外甲骨录遗》(1958年)、《殷代贞卜人物通考》(1959年11月)、《欧美亚所见甲骨录存》(1970年)。

    外国学者对甲骨文的研究

    外国一些学者致力于甲骨文研究,发表了不少论文和专著,使甲骨学成为一门世界性的学科。如日本1951年建立甲骨学会,创办了会刊《甲骨学》;贝冢茂树著有《古代殷帝国》(1957年12月)、《京都大学人文科学研究所藏甲骨文字》(1959年)、《京都大学人文科学研究所藏甲骨文字释文篇》(1960年3月)、《京都大学人文科学研究所藏甲骨文字索引》(1968年3月)、《中国古代再发现》(1979年4月);白川静著有《甲骨文的世界——古代殷王朝的构造》(1972年2月);伊藤道治著有《故小川睦之辅氏藏甲骨文字》(1966年)、《大原美术馆所藏甲骨文字》(1968年)、《藤井有邻馆所藏甲骨文字》(1971年)、《日本所见甲骨录》(1977年);岛邦男著有《殷墟卜辞研究》(1958年7月)、《殷墟卜辞综类》(1967年11月,1971年增订再版);松丸道雄著有《日本散见甲骨文字搜汇》(《甲骨学》7~12号连载)、《关于殷墟卜辞中的田猎地——从另方面研究殷代国家构造》(1963年)、《东京大学东洋文化研究所藏甲骨文字·图版篇》(1983年3月)。美国的吉德炜著有《商代史料——中国青铜时代的甲骨文》(1978年),周鸿翔著有《商代帝王本纪》(1958年)、《美国所藏甲骨录》(1976年)。加拿大学者许进雄著有《殷卜辞中五种祭祀的研究》(1968年6月)、《明义士收藏甲骨文字》(1972年)、《殷墟卜辞后编》(1972年3月)、《卜骨上的凿钻形态》(1973年8月)、《明义士收藏甲骨释文篇》(1977年)、《甲骨上钻凿形态的研究》(1979年3月)、《怀特氏等收藏甲骨文集》(1979年6月)等。

    现代科学技术手段应用于甲骨文研究

    从1973年开始,国内外有人在甲骨断片缀合中使用电子计算机,尽管这是一种尝试,但它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为其应用于甲骨学研究中开辟了新途径。

甲骨文档案库

    在殷王宫殿区出土甲骨文15万多片,其中发掘有三个比较大的甲骨文堆,一个在小屯村北,一个在小屯村南,一个在小屯村东南,即花园庄村东。这可能是我国最早的王室甲骨文档案库。

    商朝人迷信神鬼天帝,遇事都要向神鬼天帝卜问。甲骨文就是占卜后的刻字记录。我国古有三旬,夏曰《连山》、商曰《归藏》、周曰《周易》。在商朝后期进行这种占卜活动,当为《归藏易》。占卜用具是用龟甲和牛肩骨等,占卜主要过程是在占卜之前,先把龟甲或牛肩胛骨锯削刮磨整齐,然后在甲骨的背面钻出圆形的深窝或凿出梭形的浅凹槽。通过一定的宗教仪式,把要卜问的事情向神鬼交代清楚之后,用燃烧着的木枝在圆形深窝的中央或梭形凹槽处进行烧灼,于是在甲骨正面的相应部位,就会显出裂纹来,这称卜兆。占卜的人根据这种裂纹来判断事情的吉凶。占卜完毕,有时用刀子把占卜的凶吉情况及应验与否的结果刻在卜兆的近处,有时也用朱或墨书写在甲骨上面。所以,甲骨文也称卜辞。刻有卜辞的甲骨 ,被收藏在档案库里,妥善地保存起来。

    甲骨文是从一个偶然机会中发现的。1899年,在北京做官的金石学家王懿荣,从一味中药“龙骨”上面发现刻有一种不认识的文字。经过他和专家们的研究,才弄清这种“龙骨”,有的是龟甲,有的是牛肩胛骨。后来,人们就把刻有文字的甲骨叫甲骨文。通过了解,才知道这些甲骨文是从河南安阳小屯村挖掘出来的,从而引起了考古学界的重视。

    1936年春季,在小屯村北发掘一个甲骨坑,即YH127号窖穴。坑内甲骨全部从小屯运往南京,在室内进行整理,共有甲骨17096片,经过粘对后,合成整版的共有320多版,半完整和接近半完整的有520版,记录着武丁时期的许多活动,可能是武丁王室的甲骨文档案库。在这个坑中,还埋有一个身体蜷曲侧卧的死者,很可能是这个档案库的管理人员。1973年在小屯村南地又出土甲骨7150片,其中刻字甲骨5041片,提供了不少新资料,从地层上证实“组卜辞”属于武丁时期。1991年9月,在小屯村东南,即花园庄村东,又发掘一个甲骨堆。共出土甲骨1583片,其中卜甲1558片,上有刻辞的574片;卜骨25片,上有刻辞的5片,共计刻辞甲骨579片。其甲骨以大版卜甲居多,完整卜甲有300多版。每版上的卜辞,少者一两字,一般数十字,多的达200多字。有的卜甲字中还填以朱红色。刻辞内容较集中,主要涉及祭祀、田猎等方面。字体较细小、工整、秀丽,与武丁时代的“午组”、“子组”卜辞有相似之处,又具有自己的独特风格。它的发现,为殷王宫殿区提供了一个甲骨文出土的新地点,对研究甲骨文分期及商代历史都有重要意义。经过100多年来的发掘和收集,在殷墟出土15万多片甲骨中,所使用的单字有4500多个,能认识和能厘定为汉字的有1700多个。这种甲骨文不仅具有指事、象形、形声的造字方法,还有会意、转注、假借等比较进步的造字方法,已经具备了后来汉字“六书”结构的基本形式,所以称甲骨文为我国最早的比较成熟的文字。

    这种甲骨文的大批发掘为何在商王武丁时期最多,这和武丁起用奴隶傅说为相有直接关系。傅说是一个有超凡才能知识渊博的大圣人,他精通《归藏易》,又自知出身卑贱,与国王贵族在地位上是绝对不平等的。但他为了效忠国王,辅佐武丁,使殷道复兴,于是利用商朝人迷信神鬼天帝的心理,运用《归藏易》进行占卜和对占卜得到的结果作出解释,成为傅说参与王室决策最好的一种形式。采取这种形式提出的预见、设想和决策意见,就不是以其本人意见的形式,而是运用“灵龟”“神骨”代表天帝神意,这样就可以强调他所提出意见的地位和作用。国王既便于采纳傅说的主张,也便于推行他的主张。傅说还是一位发展甲骨文的大圣人,他培训出大批的占卜贞人和篆刻写字的知识分子。占卜内容范围十分广泛,诸如王事、农业、猎游、战争、交通、文化、祭祀、疾病、生育、天象、年月、风雨、阴晴等等,有的还记载着起居、幻梦等生活琐事。由于这样的占卜活动经常做,关于占卜的方法和对占卜出来的结果加以解释的文字记录,日积月累,越来越多。为使占卜的便利,使卜时有根有据,他们不断把以往的经验概括起来,经过多次编辑提炼,使《归藏易》不断发展和完善,并为后来的《周易》成书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甲骨文的发明,是我国进入文明时代的重要标志之一。甲骨卜辞是我国已发现的最早的文献记录,明确记载着殷王的各种活动和当时经济社会生活发展到鼎盛时期的情况。因此,甲骨文的大量发现,不仅标志着我国有了三千多年有文字可考的历史,而且为我们研究商代的社会历史提供了极其宝贵的资料。

                                                             

中华易传统文化网|王力伟易经预测网http://wlwyj.com/版权所有

微信公众服务号:周易经商学平台  
公司地址:广东省佛山市南海区里水镇五一村大道尚品公馆  电话:13424149868
工业和信息化部网站备案许可证编号: ICP150625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