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宗族文献研究>>宗教与价值
《道德经》究竟讲什么
来源: 作者:    时间:2014-7-17   浏览次数:2303
 

      毫无疑问,《道德经》是一部讲述如何治理国家的书。
作者老子的治国方法的思想渊源是什么呢?其实也就是作者老子对“道”的认识。那么究竟什么是“道”呢?可以说,对于这一点作者本人也只是似懂又非懂,不能进行详细的阐述。如果对于“道”这个东西能够完整清楚地了知它,那么对于理解这部《道德经》自然会有极大的帮助。
在这里有谈一谈我自已对于这个“道”的理解。我认为老子的“道”和释迦牟尼佛的“空”,还有《易经》中所描述的太极图的思想是一致的。我们来看太极图,在一个整体中,黑鱼和白鱼各占一半,表示矛盾的对立统一,也可以理解为“有”和“无”共存在一个整体内。黑鱼中有白点,表示有中会生无,白鱼中有黑点,表示无中会生有。这就是说任何事物都是处于不停的运动变化之中。你看黑鱼和白鱼相互追逐,本身就给人一种动态的感觉。“太极”有到极致的意思,这表示对于任何事物进行无限分割后,无中生有,有中生无,有无共存的这样一种状态。万事万物就是以太极图所描述的这种形式存在。
    对于佛家所说的“空”,这“空”不是有也不是无,我给“空”下的定义是,对无限的时间和空间进行无限分割后有无共存的状态,是一种动态。这和太极拳图所表述的思想也是一致的。有关佛经方面的内容大家可以去读我所写的有关佛经的讲解,在这里有也就不多讲了。
    我们再来看看老子的“道”是怎么样的。《道德经》开篇第一句就讲:“道可道,非恒道;名可名,非恒名。”“道”是可以说明白的,但是“道”不是恒定不变的,“名”也是可以表述的,但没有不变的“名”。这里面已经在强调变化无处不在。而《易经》的“易”字也就是变易的意思。所以任何事物都在不停地发展变化之中,这一点大家都认可。这里有一点要补充说明,其实“道”这规律是永恒不变的,那么什么在变呢?在“道”这规律支配下的万事万物无时不刻在变化着。用佛家的话来说叫做“名相在变,空性不变”。说得再通俗一点,就是一切都在变,但是“一切都在变”这一点不会变。所以我认为老子对规律和规律支配下的事物区分得不是很清晰。如果老子有注意到这一层面的话,那么这第一句话应该这样说:“道可道,恒道;名可名,非恒名。”也就是说“道”这规律就可以加以表述的。这规律是永恒不变的,在这种规律支配下所产生的万物(名相),也是可以加以分析利用的,但是这些事物不是恒定不变的。大家去读佛经,如来佛祖说“凡所有相,皆是虚幻,若见诸相非相,则见如来。”但他又强调“空性不坏”。可见如来佛祖对于这一层面区分得很清楚。所以,我认为老子对于这个世界还有不清晰的一面,或者说表述不够完美的一面。
    在这里我再补充说一下,“名相”和“道”,“空”的关系是怎样的呢?我认为是“相载空出”,也就是说客观规律是以具体的事物为载体而体现出来的。没有具体的事物,那么客观规律不能得以体现,但没有客观规律的作用,事物不能存在和变化。而先哲们就是通过对事物的“成住坏空”的变化的观察而得出这些规律的。
    我们再来看:“此两者(指无和有)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如果一个人能够认识到“有”和“无”这两者是“同出而异名”,那么可以说这个人对这世界的认识程度非常高深了。这与太极图中的黑白共存一处也是相符的。对于这个观点,老子在二十八章中“知其雄,守其雌,知其荣,守其辱,知其白,守其黑”,在四十二章中“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也有所表现。
    在一章中,作者老子讲道:“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在第二章中讲道:“有无相生。”在第四十章中讲到:“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这些都表明作者老子理解到万事万物无中生有,有中变无的道理。可见老子的思想渊源与太极图所表达的是一致的。
    那么作者老子是如何将这种“有中生无,无中生有,有无共存”,这种矛盾的对立又统一又不断变化的思想转化为治国之道的呢?有人认为老子提倡“无为”治国,这显然不够全面,又有人说是“无为无不为”,我觉得还不够完整。我觉得老子的思想转化为治国的理念,这种理念的正确表述应该是在“无为”的大环境之下,让万事万物“无为无不为”地自由发展。这也是我在读完《道德经》后,用老子的行文方式给“道”所下的定义。那么如何去理解在“无为”的大环境下万事万物“无为无不为”地自由发展呢?
    首先是针对大环境而言的“无为”。对于这一层,作者在书中多处讲到,如在四十三章中“不言之教,无为之益,天下希及之。”四十九章中:“圣人常无心,以百姓心为心。”在五十七章中:“故圣人云:‘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这些都体现出圣人的“无为”之治。正因为“圣人”是“无为”,那么老百姓能“无为无不为”。也就是顺应老百姓的这种矛盾的对立又统一又不断变化的自然变化。这其实是圣人通过克制自己,让老百姓能自由的表达自己的观点,采取各种行动,去追寻创造自己的幸福生活。所以“圣人”的“无为”是为大家创造了一种宽松、自由的大环境。我们读《道德》可以感觉到作者对于“无为”而治非常强调。
    虽然有了一个宽松的、自由的大环境,但是整个国家机器具体如何运转呢?这点非常关键。我认为许多事情,包括一个国家的运作,都是有矛盾的对立与统一的一面,又有相互转化变动的一面,但是作者老子对此没有进行深入和全面的分析,没有形成一个系统的理论学说,不能说是一种极大的遗憾,或许在他那个时代,要想让君主“无为”而治已经是天方夜谭了,自然谈不上“无为”之治下如何“无为无不为”的去使这个国家机器有效地运转起来。
    我们来看美国人是如何治理自己的国家的。就美国的政治体制而言,我们看不到有一层外在的圣人“无为”而治的大环境。我觉得美国人是不相信什么“圣人”的,也就是他们对人总是有怀疑的情绪,认为人性是恶的,是需要约束他们的。(我认为其实人性有善的一面,也有恶的一面,会因为环境的不同而表现出不同的一面,不能一棍子打死。)纵观历史,老百姓依靠“圣人而治”有过好日子的时候,也有过坏日子的时候,但可以说大部分的日子是过得不舒服的。当然,我们也必须承认,的确是出现过几个圣明的君主,为大众的利益而舍弃自己的利益。不过,如果你认为只有在英明的“圣人”的领导下,大家才能过上好日子,那么是思想太过天真了,可以这么说,到目前为止,没有人能够拥有一套行之有效的生产“圣人”的方法。
    美国没有圣人的“无为”之治。那么圣人“无为”之治之下的“无为无不为”的秩序是如何得到行之有效的维护呢?这要归功于《美国宪法》。我们可以想像一下,如果美国有个圣人实行“无为而治”。那么这个“圣人”的存在的目的就是能让大家能够“无为无不为”地自由发挥。现在美国没有圣人,但在宪法的约束下,大家也能享有“无为无不为”的权力,那么我们来看美国宪法对于这个国家机器的运转是如何规定的。
    美国宪法最大的特征就是实行三权分立,也就是立法、行政、司法相互独立,相互制衡。司法的独立,则确保整个国家必须按照一定的秩序来运作。比如美国的违宪审查制度,其目的就是要求国家机器必须按照宪法的规定来运作。如判例法,也就是法官造法,也就意味着对于以前未有的秩序在确定为既有秩序之后,要保证其发挥作用。这就是司法独立的作用。
    立法权属于国会,国会的议员是人民的代表,代表着人民的意愿和利益。行政权属于政府,其代表是总统。国会与总统之间是供养与被供养的关系,但又是被管理和管理的关系。所以美国法律规定,行政部门的人员不能担任议员,议员也不能在行政部门中任职,这是这两者之间有对立的一面,但它们又相生在一个国家之中,相互依存,所以也有统一的一面。如果两者协调好,那么整个国家就会健康发展。无论是国会还是政府,都有相对稳定也会不断变化的时候。这不就像太极图所表过的一样,黑鱼和白鱼对立但又同存在一个整体吗?黑鱼中的白点和白鱼中的黑点则表示会有新的事物产生。
    当然,美国宪法还有其它的规定,比如言论自由,未经审判不能定罪,保护犯人的权利等等,大家可以去详细阅读美国宪法(附后)。在这里,我不详细解说了。
    美国为什么会形成这样的政治制度呢?除了受到美国人“不自由,宁毋死“的生活信条影响外,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就是交易行为的广泛存在。也就是整个社会高度市场化。人与人之类的关系随着人类由农业社会转变为商业社会而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当人类处于农业社会阶段时,主要表现为人与自然界发生的关系,比如是种田、畜牧等。面对相对有限的生产资料,人类自然会发生为了争夺资源而发生战争。所以暴力相对会频繁些。由于基本上是自给自足的封闭经济,所以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不会厘得很清楚,与这一时期相对应的是模糊关系,也就是大家相互之间不会太较真。可是当人类社会进入商业时期后就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人类意识到通过交换也可以使大家得到更多。而交换的频繁化能使大家紧紧的联系在一起,形成你离不开我,我离不开你的局面,原来的那种相互排斥的关系变为相互协作的关系。而商人最关心的就是成本和收益。这就促使核算学得以发展了,也使规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的法学得到了发展。人们就开始习惯于这样思考,我付出这么多,我得到多少?值不值呢?有没有更好的投资方式呢?如何确保我的利益能稳定?当越来越多的人形成这样的思维习惯后,人们会变得较真起来,这时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由模糊关系转变为精确关系。凡事都要弄个究竟。所以,美国实行这样的政治制度,与其是一个高度发达的商业国家是分不开的。
    我们再来看一看作者老子的理想社会中的几个主要特征吧。
    首先是大范围上的“无为“。确保个体能自由的发展。比如在五十七章中所讲到的,故圣人云:“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等等,大家读《道德经》可以看到作者老子对这一点是一而再,再而三地去强调。遗憾的是作者将希望寄托在“圣人“的身上,渴望有“圣人”出现,来维持这种秩序。可是“圣人‘社会总是不能长久。我不知道,如果老子看了美国宪法,他会怎么想。
    其次,是“无为无不为”的对立统一。作者在第一章中讲到:“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在第二章中讲道:“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音声相和,前后相随。”这都体同了作者认为事物的发展有对立面又有统一面,两者相互缠绕在一起从而促进事物发展。第四十二章讲道:“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在第二十七章中讲道:“善人者,不善人之师,不善人者,善人之资。不贵其师,不爱惜其资,虽智大迷,是谓要妙。”在四十九章讲到;“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德善。”这说明作者对矛盾的两方都给予充分的保护和尊重。而在当今的美国,三权分立体现了一种对立又统一的思想,由于司法的独立,保证各种观点能自由表达。所以经常看到政府有什么举措会有各种不同的声音,甚至示威游行。但在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下又能统一协调。“知足常乐”,又体现了对于各方面的利益都要兼顾。
    第三,如何处理稳定和不稳定(也就是发展)之间的关系。世间万物无时不刻在发生变化,所以事物有相对稳定的时候,也有不稳定的时候。在稳定期,各种不稳定因素会积蓄力量,随着外在环境对它越来越有利,当力量积蓄到一定程度时,它会取代原有的事物而处于主导地位。这就是一种进步,当然,随着时间的发展,它也会被新的事物所替代。如果有外在因素压制这种变化,自然会出现动荡。所以《道德经》中经常提到“婴儿”、“赤子”,就是指要让事物经常处于更新后的状态,重新开始。
    第四,非暴力化。作者在三十章中讲到:“以道佐人主者,不以兵强天下。”三十一章中讲到“夫唯兵者,不祥之器,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可见作者老子是非常反对用暴力来治理国家的。如果统治者拥有暴力的话,很自然会出现这样的情况,人们会研究如何装孙子才装得像的马屁学;流行“唾面自干,能忍自安”的忍术;盛行颠倒黑白,睁眼说瞎话的厚黑学;宣扬“难得糊涂”,深思而不深究的模糊关系学;当然也会有“英雄无用武之地”的抑郁病。当然,这时谁能够为百姓争取利益的话会得到大家的加倍尊敬,因为他们是孤军奋战,没有人民在后面撑腰。人性会因暴力而扭曲。渴望自由是人类的天性,谁也不愿意在暴力的阴影下生活。每个人都想拥有足够的安全感,所以暴力社会必将被历史淘汰。
    第五,民主和自治。第四十九章的一句:“圣人无常心,以百姓心为心。”试问有哪位统治者能大声地对全世界宣布,我做到了这一点。
    大家想一想,为什么老子会骑着牛一走了之呢?而不是像孔子一样去游说君主呢?我想,如果老子用这套学说去游说君主,无异与虎谋皮。而老子本人也是由于时代的局限,说不出一套行之有效的操作方案,好像他有非常超前的意识,知道结果!

中华易传统文化网|王力伟易经预测网http://wlwyj.com/版权所有

微信公众服务号:周易经商学平台  
公司地址:广东省佛山市南海区里水镇五一村大道尚品公馆  电话:13424149868
工业和信息化部网站备案许可证编号: ICP150625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