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易经商业应用
现代科学是建立在根本性错误基础上的描述性理论
来源: 作者:王火江    时间:2014-7-22   浏览次数:2149
       人类的认知方式和知识形态是不断改进的,在标志着现代科学诞生的牛顿力学以前,人类采取的是素朴的简单认知方式和知识形态,比如中国的易学理论,不过,从没有一种知识形态会永远成为主导地位,科学也不过是一种仅有几百年历史的知识形态而已,它必然会被更加先进的知识形态所代替,这是由认识的发展规律决定的。人类的任何认知方式和知识形态都不是真理体系,它们只是不断逼近真理,只是在一些基本的宏观现象越来越接近于真理,但这个问题在现代科学上却体现为一种恰恰相反的状态,因为现代科学理论有可能存在根本性的致命错误,它可能是一门存在很大缺陷的学科,主要表现为:现代科学理论是盲目地建立在四大作用力和基本粒子模型基础上的,而统一信息论和本文将证明这完全是根本性错误的。所谓的科学描述性是指,科学到目前为止所认识的事物没有触及到事物的最基本层面,所有的科学理论都是基于对事物现象的描述性,而没有涉及到更基本层面。
      正因如此,现代科学不仅没有给人类带来越来越好的生存环境,反而给整个生命界造成了巨大的负面作用和生存危机,有人因此认为“现代的人类远不如古代人幸福”,也有人甚至认为“人类将最终被科技毁灭”。所有这些,都是由于现代科学理论是建立在根本性错误的基础上所带来的。说到此,有人可能会问:既然现代科学理论是根本错误的,那又如何解释科学在改造自然方面的巨大成就哪?本文认为,这儿说的根本性错误是指基本层面的,由于人类目前的认知能力有限,其所认知的仅仅为一些微观以上的事物,在这种情况下,即便是古代的素朴理论也能很好地解释一些现象,科学作为一种比之更为先进的理论体系,就更有可能在大多宏观或微观问题上,切合事物的现象而建立更为细致的描述性理论了,这将使科学在更多的情况下解释许多事物,并因此而产生对生产力的推动作用,也不会造成很明显巨大的问题。不过,如果人类总是在不觉中将现代科学理论视为一种绝对之上的经典的话,那就有可能造成无可挽回的巨大危害,目前这种危害已日渐显现。比如,两次世界大战灾害科学技术难辞其咎,环境日益恶化的责任是科学所不容推测,核战争和其它认为的毁灭性威胁更是来源于科学。
      人类真的到了一种需要寻求更为先进的认知方式和知识形态的时候了,统一信息论将必然成为超越现代科学理论的更为先进的认知方式和知识形态,由于其作为知识形态的最基础性和根本性,它将能够从根本层面上彻底解决人类的基本问题。统一信息论不仅能更合理地解释各种事物,而且能够根本性地合理揭示精神、灵魂、UFO等未解之谜
 一  科学没有建立最基础的理论层面上
      科学坚持从客观存在出发的立场的本身没有错误,但问题在于:他们的客观性仅仅止步于唯物主义,总是把客观存在看成是实在的物质性的东西,而忽视了非物质的非实在的客观实在,这就限制了科学的视野和思维,使科学不可能建立最基础的稳固层面上,并因此而最终导致其经常性的认识危机和巨大的负面作用。自然科学在物质层面上仅仅认识到了夸克层面,但对夸克又是如何构成的就无从知晓了。不过,他们还是相信物质应该有更基本的层面,这种认识是基于“物质无限可分”的哲学理念,但这种认识却是根本错误的。
      统一信息论证明:实在宇宙万物的始基对外呈现为信息的能量子,物质是基于能量子集合成极限粒子而产生的,极限粒子是物质最基本的单元。但能量子本身并不具备空间、质量等物质特性,它对外呈现为以物质为载体的信息,能量子就是信息,它和信息具有一致性。因此,作为能量子的信息是一种非实在的非物质的客观存在,而这种客观存在却是不能再继续分解的,它显然具有最基础性,而只有建立在最基础性的理论才能取得最为稳固的地位,才能根本性地解释宇宙万事万物,才能终极性地解决各种问题。很显然,科学远不具备这一特征,科学仅仅止步于实在在物质的微观层面,这使其既不能根本性地认知实在物质的最基础层面,也不能认知非实在物质的客观存在,因而更不能认知作为非实在物质客观存在的精神层面。问题的关键就在于,科学受其理论思维和视野限制,是无法深入认识到宇宙万物根本的始基层面的,这使其理论不能建立在最基础的层面上。
二  自然科学具有直观性缺陷,无法回答“为什么”的问题
     自然科学存在一个巨大的缺陷就是其直观性,往往就事论事,而不深究其产生现象的原因,自然科学因此而不能回答“为什么”的问题,只能对现象做直观的描述,并在此基础上构建自己的理论。自然科学的许多概念就是很直观地产生的。比如,当看到一种物质之间相互作用而不能根本性解释时,就仅仅只是形象地说这就是“力”;当感觉到周围温度升高而产生热感时,就说这是热量所致;当看到物体之间相互排斥或吸引时,就说这是场所致。在进一步问及原因时,则就会进一步用一些直观的概念予以应对。如:问到为什么会有力啊,答曰是因为其携带能量所致;问到为何有热量,答曰能量所致;问到何以存在场,答曰能量所致。至此,自然科学把所有的理论都归结自己设定的概念——能量上了。再问能量何来,答曰质量转化所致;再问质量何来,能量转化所致。于是,便陷入了概念循环中,再问何以会相互转换,则不知所云了,或者就干脆归为上帝的事情了。
     由此可见,自然科学带有明显的直观性,其根本上不能回答“为什么”的问题,而在很多问题上只能给予模糊的搪塞回答,其求实属性显见不足。
三  科学的分析思维已经过时
     科学在很大程度上具有明显的分析思维特征。分析思维的实质就是逻辑思维,这本身并没有错误,但自然科学的逻辑思维是建立在错误的基础上的。首先,各学科过分依赖于建立于牛顿力学体系以来的自然科学知识,而牛顿力学体系却根本上是错误的;其次,表现在学科体系上分科过于细化,使其不能照顾自然科学的整体知识体系,而片面地发展自己。
    由此可见,自然科学理论具有细化但却片面的缺点,使其具有明显的“只间树木,不见森林”的巨大缺陷,这种缺点做带来的局限性将会最终使自然科学走向畸形化发展。而事实也已充分说明,自然科学的负面作用已越来愈大,这不仅表现在其对环境巨大破坏性上,而且也不断加剧了人类各方面的危机。自然科学的这些缺陷,在很大程度上也是由于分析思维不能系统全面地构建自己的理论所致。
    目前,人类已经进入信息时代,系统的思维方式将取代片面的分析思维人类已到了需要变革自己思维方式的时刻了。
四  科学具有数据计算上的苟合性缺陷
    当自然科学一头扎在自己所构建知识体系中的时候,完全不再思考自然科学知识体系的正确与否的根本性问题,而陶醉于在现有体先的理论架构,进而忙于建立于其上数学体系计算。在这种情况下,其计算所得到的数据也只能是为了不断印证自己的知识体系而展开,如:为了计算上的精确,自然科学在很多种计算公式中总是随意增加一些所谓的常数,而这些常数又往往会为了验证其理论的准确性不断修改。应该承认,随着实验的不断增加和数据的不断更新,自然科学的数据计算越来越具有精确性,自然科学因此而获得越来越高的权威性。不过,这种为了印证其知识体系的准确性而获得的数据,由于其从根本上是基于整合其理论体系而进行的,这将会使其不断趋向于这样一种结果——精确性越高,其理论的苟合性将会越强,所埋下的危险性因素就越大,最终可能导致自然科学引导人类认知走向危险的边缘。自然科学理论的精确性是力求尽可能印证实验或者现实而得出的,也就是说:是为印证而计算,而不是处于根本上的准确性而计算。
五  极限粒子论完全颠覆了基本粒子模型
     统一信息论认为,宇宙不仅存在宏观世界和微观世界,还存在最为基本的极限世界极限粒子——极限粒子是由8个质点构成的正方体,所有的极限粒子的尺度都一样,均为宇宙最小体积4.22199×10^-105m^3,极限粒子之于微观物质就像一粒米与银河系相比,极限粒子是宇宙最小单元体。整个宇宙所有物质和空间(物质的一种新式)都是有极限粒子一个个0剧烈堆砌而成,用这种理论解释比现在科学解释事物啊哟合理地多,更能解释一些未解之谜。极限粒子理论发现了人类未知的物质始基层面、极限层面,发现了宇宙万事万物形成的根本原因,发现了宇宙根本就不存在科学所谓的四大相互作用,发现了生命及精神的实质及其形成机制,发现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动因及发展方向。极限粒子理论更加合理地回答了许多科学所不能解决的“为什么”的问题,比如:物质运动的原因、光速的形成机理、精神的实质、宇宙为何高速膨胀,等等。另外,还能够更加合理地解释许多现象,如、质量、惯性、温度、火焰等等。这使得整个人类的认知建筑在最为坚实的基础上(参阅《统一信息论》。王江火著,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极限粒子一旦被证实,将彻底颠覆62种基本粒子模型,对传统科学和传统认知方式的具有根本性影响,极限粒子需要用超越传统认知方式的统一信息论方式才能理解和认知,这本身就彰显为一种认知革命。
六  四大作用力完全不存在,牛顿力学体系存在根本性错误
     人类往往具有认识上固步自封的缺点,但一种理论被确立后,总是在想办法通过各种方式为自己的理论进行辩护,并企图予以完善它。牛顿力学尽管已经被很多事实证明了它的错误性,但只是以为其错误只是一种粗线条形式,而最后还是被确立为自然科学的基础,下面将分析其错误性。
1、牛顿第一定律具有根本性错误
牛顿第一定律:一切物体在没有受外力作用的时候(或受平衡力的时候),总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牛顿第一定律也叫做惯性定律。牛顿第一定律表明:物体具有保持原来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的一种性质,我们把这个性质叫做惯性。描述物体惯性的物理量是它们的质量.物体质量越大,惯性越大,反之则越小。牛顿发现物体的惯性具有如下表现形式。
  (1)物体的惯性总是通过“原状”或“反抗改变”两种形式表现出来的:物体在不受外力或所受的合外力为零时,惯性表现为使物体保持原来的运动状态不变(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物体受到外力时,惯性表现为运动状态改变的难易程度。惯性大,物体运动状态难以改变;惯性小,物体运动状态容易改变。
     (2)惯性是物体的固有属性,一切物体都具有惯性。惯性大小的唯一量度是物体的质量,物体的质量大,惯性就越大。惯性与物体是否受力、怎样受力无关、与物体是否运动、怎样运动无关,与物体所处的地理位置无关。
物体的确具有惯性现象,但牛顿只是描述了这个现象,而没有发现造成物体具有惯性的原因。不仅如此,现代自然科学也没有认识到这个问题,爱因斯坦的相对论也只是把能量与惯性联系起来考虑,把惯性、质量都归因于能量,而根本没有涉及到惯性的原因。
     站在信息论的角度,任何物体都存在于由极限粒子所构成的空间中,这些极限粒子虽然质量微小而基本可以忽略不计,但它们毕竟也是一种作为物体的存在。因此,任何物体要想发生位置改变,都需要通过排挤极限粒子的空间才能发生移动,这必然会对任何物体的位置改变都要产生阻抗,这就使物体呈现出所谓的惯性现象来。由此可见,物质的惯性是基于极限粒子对物质改变位置所产生的空间阻抗所致。不过,由于体积较大的物体要克服更多的空间阻抗才能移动,因此,物质的惯性应该与物质的体积成正比,而与质量没有直接的关系。之所以造成物体的惯性与质量相关的现象,这主要是因为:一般情况下,体积较大的物体容易给人相对较大质量的直观;此外,作为大质量的地球所造成的空间凹陷,也能导致质量较大的物体产生较大的所谓“重力”,而“重力”同样会导致一种惯性感。因而惯性与质量成正比只是一种错觉。
      此外,根据上述极限粒子理论,物质只有在等量的间隔时间连续在其周围发生空间凹陷的情况下,才能匀速运动。否则,在没有外力的情况下,极限粒子对宏观物质的阻隔可以忽略不计,那么,运动的物质也将会因为极限粒子的阻隔而不断降低运动速度,从而无法匀速运动。因此,所谓物质在没有外力的情况下而能保持匀速运动的说法,是一个根本性地错误。
2、牛顿第二运动定律没有意识到物质运动的最为根本原因。
    牛顿第二运动定律:物体的加速度跟物体所受的合外力成正比,跟物体的质量成反比,加速度的方向跟合外力的方向相同。F合=ma (单位:N(牛)或者千克米/秒^2) 。
    牛顿第二运动定律的原始公式是:F=d(mv)/dt(参阅〔13〕)。其含义为:动量为p的物体,在合外力为F的作用下,其动量随时间的变化率等于作用于物体的合外力。用通俗一点的话来说,就是以t为自变量,p为因变量的函数的导数,就是该点所受的合外力,即:F=dp/dt=d(mv)/dt。因此,也叫动量定理。而当物体低速运动,速度远低于光速时,物体的质量为不依赖于速度的常量,所以有F=m(dv/dt)=ma。
    牛顿第二定律说明了如下几个问题:力是产生加速度的原因;F、m、a对应于同一物体;力和加速度都是矢量,物体加速度方向由物体所受合外力的方向决定;力和加速度同时产生、同时变化、同时消逝;牛顿定律只在惯性参照系中才成立;作用在物体上的各个力,都能各自独立产生一个加速度,各个力产生的加速度的失量和等于合外力产生的加速度。
     从牛顿第二运动定律可以看出,当物体受到外力时,物体将产生运动。在这一点上,他是正确的,但这只是物质运动的外在原因。而当物体没有受到外力时,其物体的加速度a为0,这将只能使物体处在静止或匀速状态中。很显然,牛顿完全没有意识到极限粒子的时空作用,也就是说他们没有意识到造成物质运动的更根本原因。因此,牛顿第二定律必然存在很大的缺陷,这个缺陷将特别体现在微观世界和极限世界中。下面,我们分析一下牛顿第三定律
3、牛顿第三运动定律的诸多缺陷
  牛顿第三运动定律:两个物体之间的作用力和反作用力,在同一直线上,大小相等,方向相反。表达式:F=-F' (F表示作用力,F'表示反作用力,负号表示反作用力F'与作用力F的方向相反)。
  牛顿第三运动定律包括如下含义:要改变一个物体的运动状态,必须有其它物体和它相互作用,物体之间的相互作用是通过力体现的;有作用力必有反作用力,它们是作用在同一条直线上,大小相等、方向相反,同时出现,同时消失;作用力和反作用力作用在两个物体上,产生的作用不能相互抵消。
       应该说,牛顿能站在纯自然的角度上,对物体之间相互作用的描述还是非常细致到位的,但问题在于:他没有意识到物体之间能够产生相互作用的根本原因,没有意识到传递物质相互作用的媒介,这会使其得出很多错误性结论。牛顿运动定律是建立在绝对时空以及与此相适应的超距作用基础上的。所谓超距作用,是指分离的物体间不需要任何介质,也不需要时间来传递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也就是说相互作用以无穷大的速度传递。现在看来,牛顿当时的分析是非常简单粗糙,下面将用统一信息论分析一下。
      物体运动是需要空间的,物体不可能超越空间而在非空间中与另外物体发生作用,而空间是由一个个极限粒子连接而成。这样,物体之间的作用必然要通过极限粒子才能发生作用,极限粒子也就是物体之间相互作用的媒介。当物体A接近物体B的时候,物体A必先对这两种物质之间的极限粒子产生动量作用,而这些极限粒子便会通过位置移动,0距离地将这种作用通过一层层极限粒子再传到其B物体上去。当物体B在接受到这种传递作用后,也会产生相应的位置移动,但这个移动需要其占有新的空间。不过,物体B由于受当时原有状态的惯性影响,而一时难以完全进行等量位置移动。这样,由于物体B不能产生相应的位置移动,此时将会出现如下几种情况:其一,阻隔极限粒子对空间的挤占,从而对极限粒子产生反弹,而这种反弹又会通过一层层极限粒子传到物体B而造成反作用;其二,将它们之间的一部分极限粒子挤出其位置;其三,通过分解其极限粒子的办法挤占空间。这样,在整个物体A和物体B相互作用的过程中,我们将会得出如下几种结果:
      (1)物质的作用力传递是不存在超距作用的,力的传递媒介是极限粒子;(2)由于极限粒子是以最短的普朗克时间进行传递的,因此,力的传递速度是光速;(3)由于上述原因,物体B的反作用力应该低于物体A的作用力。甚至不存在反作用力。
      牛顿力学体系的上述缺陷也随着物理学的深入发展而逐渐暴露出。如对于运动电荷之间的相互作用,牛顿第三定律就不适用了。实验也证明:对于以电磁场为媒介传递的近距作用,总存在着时间的推迟。
       需要强调的是,这儿所说的造成物质运动外在的动力只是宏观物质之间的机械力,但它形成的根本原因也是基于极限粒子的时空现象。而其它所谓的电磁力、强力、弱力、万有引力、浮力等等,都不过是极限粒子所带来的时空现象,因为本质上并不是力。
综述,自然界所有的运动根本上都是由于极限粒子的所造成的时空现象所致,而所谓的各种力的本质也是基于此,牛顿力学体系由于没有认识到这些根本性的问题,因而存在根本性错误。
六  相对论及量子论存在很大缺陷
    牛顿力学体系的错误最先为爱因斯坦所认知,并由此确立相对论,但其并没有克服牛顿力学体系的根本性错误,而仍然带有明显的直观性特点。同样,量子论也存在类似的缺点
     1、相对论没有认识到物质的基础性构成和物质的真正始基。
相对论建立之初,正是原子内部构成被刚刚揭开之时,电子、中子、质子、原子等微观粒子作为最新发现的 “基本微观粒子”,具有构成了其当时最先进物理理论的因素。爱因斯坦的相对论正是在当时的理论背景下形成的,这使其不可能具有更加超前的理念意识。因此,无论是相对论还都是量子论还无法认识到物质的始基构成和物质的最基础构成。
     2、相对论仍然无法回答自然世界中“为什么”的问题。
相对论具有自然科学的通病,当遇到问题不能解释时,总是首先通过制造概念来设定新的物质,来完善其理论,相对论的缺陷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上:
     (1)不能解释光在任何参照系的光速不变及作为宇宙极限速度的原因。相对论认定了光速的存在,也认知了光速在任何参照系不变的现象,但却不能说明光速的这一现象及形成原因。统一信息论认为,在实在宇宙中,由于极限粒子是构成时空的最基础单位,能量子是以极限粒子为载体进行传播的,且这种传递是以彼此为0距离而没有时间间隔的一个个接力进行的;而极限粒子的极限长度和形成所需要的极限时间,恰恰形成了宇宙极限速度并造成光速在任何参照系的不变。
    (2)不能解释质能关系式形成的根据。相对论只是说明了质量和能量是可以相互转换的,但却不能解释质量与能量子相互转化的根据,对此,统一信息论做出了合理的解释——通过极限粒子的形成与分解实现其与能量子的相互转换(见本书第二章)。
    (3)爱因斯坦的空间弯曲理论完全是为了迎合自己的广义相对论而进行的理论假设,实验证明这只是一种不切合实际的设想,理论和时间均已证明:宇宙时空是平直的。
    (4)量子论不能解释能量子与物质之间的关系。应该说,量子论的确触及到了宇宙之所以诞生与发展的始基原因,但量子论的发展紧紧局限于对能量子色量化解释和微观物质的结构分析,而没有获得进一步的发展。量子论没有认清能量子与物质之间是如何相互转化的,更没有认识到能量子对整个宇宙构成的始基作用,当然也就无法认识极限粒子的时空构成基础。量子论在提出后,就陷入了科学主义的物质实在观局限性约束中,其后便在科学主义的泥淖中继续发展,而逐渐失去生命力。
      不过,量子论的能量子概念的确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就在于其为统一的信息论产生奠定了观念基础。统一的信息论基于此发现了极限粒子的存在,并通过运用极限粒子和能量子的互转关系,简单而又十分彻底地准确地解释了宇宙所有现象的形成,为人类描述了十分合理的发展前景。这样,统一信息论不仅拯救了量子论,而且一次提出了彻底性的划时代终极理论。
七  弦理论是自然科学的另类畸形版,仍然没有根本上解决自然科学的基本问题
      弦理论的一个基本观点就是,自然界的基本单元不是电子、光子、中微子和夸克之类的粒子,这些看起来像粒子的东西实际上都是很小很小的弦的闭合圈(称为闭合弦或闭弦),闭弦的不同振动和运动就产生出各种不同的基本粒子。弦理论最开始是要解出强相互作用力的作用模式,但是后来的研究则发现了所有的最基本粒子,包含正反夸克,正反电子,正反中微子等等,以及四种基本作用力“粒子”,都是由一小段的不停抖动的能量弦线所构成,而各种粒子彼此之间的差异只是这弦线抖动的方式和形状的不同而已。由此可见,弦理论并没认识到自然界所谓的四种作用力其实是根本不存在的,它还是基于自然科学思维模式的另类理论。
      由于描述微观世界的量子力学与描述宏观引力的广义相对论在根本上有冲突,这意味着二者不可能都正确,它们不能完整地描述世界。弦理论会吸引这么多注意,大部分的原因是因为目前人类知识体系的匮乏,而把弦理论误当做解决根本问题的终极理论。除了引力之外,量子力学很自然的成功描述了其他三种基本作用力:电磁力、强力和弱力,但据说弦理论也可能是量子引力的解决方案之一。至于弦理论能不能成功的解释基于目前物理界已知的所有作用力和物质所组成的宇宙以及应用到“黑洞”、“宇宙大爆炸”等,还需要同时用到量子力学与广义相对论的极端情况。可以看出,弦理论连目前天体发现的基本物理都解释不清楚,且还需要借助于在统一信息论看来已经过时的自然科学理论,才能有更好地解释。很显然,这种理论本身在出炉时就明显带有过时性。
       另外,同自然科学一样,弦理论也根本上没有认识到能量子与极限粒子的相互转化方式,它只是模糊地描述了能量弦线的抖动造成物质产生的理论推测,至于为何会造成这种现象以及时空的构成则根本没有涉及。
八  科学不能解释精神及其它“超自然”现象
      科学除了存在上述缺陷之外,还表现在对精神及其它“超自然”现象解释的无能和物质上。
这首先表现在对精神解释的无能。科学在解释精神现象时,总是从物质主义出发,把精神看成是物质的属性和机能,精神产生于物质,这使得它们在解释精神问题时,不能根本性地让认识到精神的非物质属性。精神和物质虽然都是客观存在,精神也的确是宇宙长期演化的结果,但前者是非物质非实在,而后者是物质实在的,它们显然具有两种不同的属性,物质和精神在其演化中必然存在两个相互依存的演化系统,而不能使精神直接从物质产生。在这种情况下,我们怎么仅仅通过物质层面去解释非物质的精神层面哪?通过统一信息论的论述,我们看出:物质不仅不能单纯性地演化出精神来,反倒是物质是基于非物质的作为能量子的信息产生的。由此可见,科学尽管在其发展过程中建立很多解释精神和人类社会现象的学科,但其在精神的认识上却基本上是本末倒置的。基于此,人类的社会科学不可能有很大认识上的成就。
        其次,科学在解释UFO、球形闪电、麦田怪圈、鬼挡路、灵魂等等所谓的“超自然”现象的无知,也充分体现了其局限性。由于科学没有认识到最基础的能量子、信息等层面,一旦自然界出现涉及到最基础层面现象时,就显得非常无知,只好把其归结为“超自然”现象,或者干脆公开承认为“不能解释”现象而束之高阁,而这本身有违背了科学的所谓求知、求真、求是的态度。
九  科学不能根本上对抗自然灾害,更不能征服或主导自然
        人类具有极其苛刻的生存条件,相对于无限浩瀚的宇宙,科学技术根本不具备征服宇宙的潜质。人类时刻面临着各种可能性灾变。从宏观角度上看,银河系、太阳和地球本身可能隐藏着许多人类已知和目前根本无法预知的毁灭性因素,而这些因素也很难确知是否会在某一瞬间爆发;微观角度看,人类本身也存在一些自我毁灭的可能性,比如战争,比如大规模的病毒瘟疫。所有这些因素都时刻在威胁着人类的安全。
人类要想根本性地消除这些潜在的威胁,就必须首先从根本上认知人类的精神自我,并通过技术来为人类自我提供根本性地安全保障。而从现有的科学技术来看,由于其只能从事外在的实在物质技术开发,而无法触及到人类自我及自我安全保护技术。因此,科学技术不能使人类根本性地对抗自然灾害,也不能为人了提供根本性的安全保障,而解决最基础的生存问题。由此可见,人类要想根本性地对抗自然灾害并彻底解决生存问题,需要我们首先要建立超越科学的终极性理论体系,并通过该理论体系完成对科学技术的根本性超越,从而能够对抗自然灾害并彻底解决人类的生存问题。不过,人类总是幸运的,“统一信息论“及建立于其上的THSP(参阅〔1〕)工程可以根本性地解决这些问题。
十  科学存在巨大的负面作用
      科学造就了近代社会的技术辉煌,有利地加快了主体程序的内化速度。不过,由于工具理性的负面作用,科学所给人带来的不仅仅是其积极影响,在很大程度上,科学也给人们带来了无尽的消极面。随着时间的推移,科学的负面作用显著增大,两次世界大战给人们所带来的灾难,科学难辞其责。科学的巨大负面作用是显而易见的,这种负面作用主要暴露在两个方面。其一,科学的工业化进程严重威胁了人类的生存环境;其二,面对各种危机(也包括自身带来的危机),科学却无法提出根本解决问题的行之有效的办法。
      由此可见,科学具有许多方面的先天不足,而后天的科学家们又根本没有认识到这种不足,却总是在下大力气为其理论体系做些修修补补的粉饰工作,这必然导致自然科学的畸形化发展和根本性错误,其最终结果可想而知。在技术层面上,科学研究的深度和广度已近极限,分析的方法已经很难在实物分析的基础上有更大突破,自20世纪初的物理学革命已近百年,科学就再也没有什么更大的理论突破。而由于哲学的终结,科学也失去了强有力的依托。此种情况就已经告诉我们:建立在以实物分析为基础的科学的作用以近极限,人类必须寻求新的超越实物分析的知识方式来代替科学。之所以会出现这个结果,主要是由于两个方面的原因:一方面,科学的物质实在观严重限制了科学家们对问题的进一步思考;另方面,则是由于缺乏信息时代的理念背景。但人类的认识总是要不断发展的,历史终于迎来了真正统一人类各个学科的具有彻底性的大统一理论——统一信息论。
十一  统一信息论将取代科学成为更加先进的知识方式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传统的科学的知识方式将不再适用于人类社会的发展,人类社会将催生出知识方式的新生代。对此,很多进步学者也似感觉到了这一问题,一直倡导科学转型论的普利高津就曾说过:“我们正处在科学史中的一个重要转折点。我们走到了伽利略和牛顿所开辟的道路的尽头”( [32])。然而,普利高津并没有意识到这一问题的更深层面的意义,他只是意识到了一种新型科学的诞生,说:“在本世纪末,我们并非面对科学的终结,而是目睹新科学的萌生”(参阅同上)。这说明,包括普利高津在内的一些进步学者仍然不能跳出科学主义的束缚并站在更高层面上审视这一问题,而是继续沿用旧有的科学思维方式,将新的知识方式圈定在科学的范畴内,这是不利于人类认知方式的改进的。笔者认为:人类社会发展具有阶段性,随着新时代的到来,人类的知识方式也应该进行相应的变革,而且信息论、系统论、控制论等所谓横断科学的诞生也为新知识方式的形成打下了坚实的基础。20世纪末期,人类迎来了远比科学更为基础更为重要的新型知识方式——信息学(指统一信息学,而不是科学意义的信息学),并由此而导致对科学的主导知识方式地位的取代。

中华易传统文化网|王力伟易经预测网http://wlwyj.com/版权所有

微信公众服务号:周易经商学平台  
公司地址:广东省佛山市南海区里水镇五一村大道尚品公馆  电话:13424149868
工业和信息化部网站备案许可证编号: ICP15062543